此帖转自 redot 在 军事天地(Military) 的帖子:美元指数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20年联动关系分析
美元指数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20年联动关系分析
美元指数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过去20年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相关性变化,从最初的高度相关到中间的弱化,再到近年的重新增强。2005-2008年期间两者呈现强正相关(系数0.97),2008-2014年相关性显著下降(趋近于0),2014-2016年重新回升(约0.7),2016年后相关性再次增强(2024年达到0.9475)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以及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与协调。整体而言,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机制经历了从直接挂钩到间接影响、再到部分回归的演变过程,其背后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中国经济韧性的增强。
一、2005-2008年:强正相关阶段(相关系数0.97)
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当日一次性升值2%,从8.28降至8.11 。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0.97) ,主要体现在:美元指数下降时,人民币汇率也同步走低;美元指数上涨时,人民币汇率同样走高。
在2005年Q2至2008年Q2期间,美元指数从91.2下滑至71.31,累计下跌21.7%,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11升值至6.83,累计升值15.8% 11 。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在初期改革阶段主要受美元指数影响,两者呈现高度联动。这一阶段的强相关性源于以下因素:
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初期仍以美元为主要参考对象。虽然官方提出"参考一篮子货币",但实际操作中美元权重仍占主导,导致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指数高度敏感。其次,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联动性较强。2005-2008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年均GDP增速达10.6%,而美国经济相对疲软,2006年美国GDP增速仅为2.7%。这种经济基本面差异使得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更为紧密。此外,这一阶段的外汇市场仍以央行干预为主导,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有限,央行通过外汇储备操作调节汇率,客观上强化了与美元指数的联动。
二、2008-2014年:相关性显著下降阶段(趋近于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急剧下降,几乎趋近于0 。这一阶段,美元指数在80左右上下波动,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持续稳定下跌,从6.83降至6.10,累计贬值11.3% 11 。
相关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指数波动性降低。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美联储维持零利率政策,美元指数在80-95区间内窄幅震荡,波动幅度仅为15.6%,远低于2005-2008年的32.5% 。其次,中国央行加强了外汇市场干预。2008年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外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浮动幅度适当收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出现停滞 。央行通过大规模外汇储备操作(如2009年新增基础货币147626亿元)来稳定汇率,这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多受国内经济政策影响,而非美元指数 。此外,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率先复苏,2009年GDP增速达9.4%,而同期美国仅为2.2%,经济基本面差异进一步削弱了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影响。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美元指数在2010-2014年间波动幅度仅为12.3%,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却持续贬值,累计跌幅达11.3% 11 。这种"美元指数震荡、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的现象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已开始摆脱美元指数的直接挂钩,更多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导向。
三、2014-2016年:弱正相关阶段(约0.7)
2014年Q3至2016年底,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重新回升至约0.7 。这一阶段,美元指数从80.16上升至103.82,累计升值29.5%,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10贬值至6.91,累计贬值13.3% 12 。
相关性回升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美联储加息预期形成。2014年2月,美联储在决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上取得共识,形成预期加息条件,这推高了美元指数 。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4-2016年GDP增速从7.3%降至6.7%,中美经济增速差距缩小,使得人民币汇率受到美元指数影响增强。其次,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8·11汇改"虽然旨在增强市场因素,但初期市场反应过度,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增强 27 。此外,这一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增加,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美元指数变动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显著上升。2015年8月,处理效应高达0.026,远远高于其它样本时期的处理效应大小,这说明,央行取消直接干预开盘中间价大幅提升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 。然而,即使在政策实施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仍保持在较低水平,约为0.7,低于2005-2008年的0.97 。
四、2016-2025年:相关性显著增强阶段(2024年达0.9475)
2016年2月,央行进一步明确"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2022年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相关系数达0.90,2024年进一步升至0.9475 2 ,创历史新高。
这一阶段相关性增强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汇改后,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特别是2017年5月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自然增强 。其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加剧。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美联储加息11次,累计加息225个基点;而同期中国央行仅加息1次,累计加息10个基点,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明显 。这种货币政策分化使得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资本流动更加敏感于美元指数变动,从而强化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第三,中国经济开放度提高。2016-202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3.95万亿美元增至5.37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从1733亿美元增至14489亿美元,经济开放度提高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全球市场波动(包括美元指数)的影响。
然而,这一阶段的相关性增强并非线性。在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人民币贬值幅度(11.84%)超过美元指数涨幅(9.85%),显示贸易战对人民币的冲击更为直接 35 ;而在2022-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人民币贬值幅度(17.01%)低于美元指数涨幅(20.65%),表明中国政策对冲能力增强 35 ;2023年HI区间,美元指数仅升值5.86%,但人民币贬值10.02%,显示国内因素(如地产美元债危机)对汇率影响加剧 1 。
五、关键历史事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中美贸易战(2018-2019)
2018年3月至2019年底,美国对中国发起四轮关税行动,涉及商品约3700亿美元,占2018年美国自中国进口金额的68.7%。2018年7-9月加税期间,人民币贬值幅度(11.84%)超过美元指数涨幅(9.85%),显示贸易战对人民币的冲击更为直接 35 。
具体来看,2018年7月6日,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8月进一步对160亿美元加征关税;9月对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并计划2019年提高至25% 35 。在这一期间,美元指数从88.93点上涨至97.694点,升值幅度为9.85%;而人民币汇率从6.2409下跌至6.9801,贬值幅度11.84% 35 。这表明贸易战初期,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指数的敏感性较高。
然而,随着中国政策对冲(如外汇管制、允许破7),2019年3-9月,美元指数仅从95.74点上行至99.463点,升值3.89%;但人民币汇率从6.6667点贬值至7.1956点,幅度7.93%,远超美元指数涨幅 35 。这表明贸易战后期,人民币汇率受到更多国内因素影响,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有所减弱。
新冠疫情(2020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呈现阶段性分化。在2020年1-3月全球扩散阶段,人民币贬值至7.13,与美元指数避险走强同步;但4月后中国出口复苏推动人民币升值至6.8以下,与美元指数回落形成正相关。
具体来看,2020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中国疫情高峰期间,人民币汇率从6.85一路走贬至7.05,与美元指数走强同步;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中国疫情开始消退,人民币汇率从7.05强势升值至6.92,与美元指数回落同步;3月初至4月中旬,石油价格战叠加全球疫情,人民币汇率再次贬值至7.13,与美元指数避险需求上升同步;但4月中旬后,随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与美元指数走势重新形成正相关 38 。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人民币汇率在疫情初期与美元指数高度联动,但在经济复苏阶段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主要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
美联储加息周期(2022-2023)
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美联储共加息11次,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美元指数从96.24上涨至114.79,涨幅19.3%。这一期间,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系数达0.90,创近三年新高 ,表明人民币汇率受外部因素影响加大。
然而,2023年1-10月期间,美元指数仅升值5.86%,但人民币汇率却贬值了10.02%,表明人民币汇率受到更多国内因素(如地产美元债危机)的影响 1 。这一现象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其形成机制更加复杂,不仅受美元指数影响,还受中美利差、资本流动、经济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
六、影响汇率关系的核心因素及其随时间变化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是影响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关系的核心因素。2005-2008年,中美货币政策高度同步,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强相关;2008-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相关性下降;2014-2025年,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加剧,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相关性再次增强 。
具体来看,2005-2008年,美联储加息425个基点至5.25%,中国央行也相应加息,中美利差保持在1-2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强相关 51 ;2008-2014年,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维持零利率,而中国央行在2010-2011年加息4次,2012-2014年降息4次,中美货币政策背离,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相关性下降 ;2014-2025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叠加,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加剧,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相关性重新增强 。
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值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05年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3轮倒挂行情: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倒挂32个月,利差最低-2.1%)、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倒挂13个月,利差最低-0.98%)、2022年4月至今(持续倒挂) 51 。每一次利差倒挂都伴随着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但2024年美元指数上涨10%时人民币仅贬值5.75%,表明中国政策对冲能力增强 1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影响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2009-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从0上升至25%,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削弱了其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2015-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下降12%,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增强;2018年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回升,但美元仍占主导地位(约50%),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依然较高 。
具体来看,2009年7月,中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 ;2010-2015年,人民币跨境贸易规模超过7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13倍,人民币在国际跨境结算的市场份额接近2.8%,国际排名提升至第五位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下降约50%,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额占比下降12% ;2018年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回升,2024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市场的占比达到5.95%,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元 57 。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理论上应降低其对美元指数的依赖,但实际效果有限。这是因为人民币至今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有限,使得人民币汇率仍受美元指数影响较大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以加工贸易为主,资金"主动权"掌握在跨国品牌手中,外贸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或欧元,人民币参与空间有限 。
经济基本面差异
中国经济基本面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差异是影响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关系的长期因素。2005-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显著高于美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较低;2014-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美经济增速差距缩小,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增强 。
具体来看,2005-201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9.6%,而美国仅为2.1%,经济基本面差异明显 ;2014-202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降至6.9%,美国升至2.9%,经济基本面差异缩小 ;2020年,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国家(3.2%),而美国为-3.1%,经济基本面差异再次扩大,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38 。
七、未来趋势与政策启示
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未来演变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入,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可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一方面,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可能增强其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降低其对美元指数的依赖。
具体而言,2025年中美两国央行均处于降息周期,中国央行降息幅度预计在40BP以上,美联储降息可能在50-70BP 49 。中美利差可能维持在2.5%左右,仍处于较高水平 49 。这种利差水平下,跨境套利动机依然强烈,可能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然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如2024年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市场的占比达到5.95%)和资本账户开放(如2023年9-12月外资连续净增持境内债券超6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加多元化,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可能逐渐减弱。
政策启示
基于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历史演变,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继续推进,提高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中的权重,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6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显著提高,但仍低于其他主要货币。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价年化波动率为6.40%,而同期欧元兑美元为8.4%,日元兑美元为7.2%,英镑兑美元为8.7% 。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助于释放内外部压力,增强经济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应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幅提升,处理效应均值达0.0077,较政策实施前提升350.84% 。这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至关重要。2017年5月引入逆周期因子,成功对冲了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性反应,降低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这为未来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
最后,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使用范围,降低对美元指数的依赖。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不足3%,支付占比不到5%,远低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GDP占全球约18%)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如2022年与印尼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和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独立性,降低其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 57 。
八、结论
过去20年,美元指数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系经历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强正相关(0.97)到中间的弱化(趋近于0),再到近年的重新增强(0.9475)。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以及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与协调。
当前,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处于历史高位,但中国政策对冲能力也显著增强。在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元指数升值20.65%,但人民币仅贬值17.01%;2023年HI区间,美元指数升值5.86%,但人民币贬值10.02%;2024年JK区间,美元指数升值10%,但人民币仅贬值5.75% 1 。这表明,尽管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增强,但中国经济韧性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显著提高,能够部分对冲外部冲击。
未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入,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关系将更加复杂。一方面,市场化程度提高可能增强其与美元指数的联动性;另一方面,国际化程度提高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降低其对美元指数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弹性、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国经济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