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版主: CaravelTheMatrixmolen

回复
FoxMe(令狐)楼主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152
帖子: 550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6日 16:46

#1 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帖子 FoxMe(令狐)楼主 »

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生民无疆
生民永无疆
2025年07月29日 04:53

本号是“生民无疆”公众号被封禁后,开设的新号。按,这是本人2023年12月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当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重发。以下是全文。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2.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3.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4.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5.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6.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7.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4.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略,可点击阅读《生民无疆: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x1 图片
pspsps(PSPS)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63
帖子: 4536
注册时间: 2022年 11月 21日 12:11

#2 Re: 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帖子 pspsps(PSPS) »

FoxMe 写了: 2025年 8月 13日 16:34 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生民无疆
生民永无疆
2025年07月29日 04:53

本号是“生民无疆”公众号被封禁后,开设的新号。按,这是本人2023年12月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当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重发。以下是全文。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2.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3.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4.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5.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6.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7.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4.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略,可点击阅读《生民无疆: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好的!这篇文章的核心论断是“1600 年前欧洲没有历法与天文学”,并据此把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格里历—近代科学整条链都说成“伪史”。要反驳它,最有效的方式是拿出**能落到年份与实物的证据**,再指出其论证中的常见谬误。下面给你一份“反驳提纲+要点证据包”,你可以按需挑几条就足以击中要害。

---

# 反驳提纲(要点+证据)

**1)“1600 年前欧洲无历法/天文”——被实物考古直接否定**

* **安提凯希拉机械**:公元前 2–1 世纪的希腊齿轮天文计时/历法装置,可模拟太阳、月亮、行星位置,含\*\*梅托恩(19 年)**与**卡利庇斯(76 年)\*\*周期、日食周期等复杂历法与天文计算功能——这是无法用“口说伪史”糊弄过去的硬考古。([Encyclopedia Britannica][1], [PubMed][2])

**2)文字与数学传统一以贯之**

* **梅托恩周期(公元前 432 年)**:希腊人已知 19 年≈235 朔望月,用于阴阳合历协调(月相与太阳年)。([Wikipedia][3])
* **喜帕恰斯(公元前 2 世纪)发现岁差**与高精度星表;\*\*托勒密《天文学大成》(Almagest)\*\*系统汇编行星模型、星表与观测法。这些不是“随口编的故事”,而是可校勘的古典文献传统。([Encyclopedia Britannica][4])
* 中世纪欧洲还有专门论历法与复活节计算的著作,如**比德《论时法》(De temporum ratione,725 年)**,详细讨论太阳年、月相、周与日期换算法,属于历算书而非“宗教神话”。([Encyclopedia Britannica][5])

**3)“1667 年前欧洲无天文台”——事实相反**

* **第谷·布拉赫的乌拉尼堡(Uraniborg,1576)**与**星堡(Stjerneborg)**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目的建造**天文台,比巴黎天文台(1667)早了近一个世纪。第谷的巨大壁象限等仪器获得了**超高精度**的行星位置数据。([Encyclopedia Britannica][6], [Penelope][7])

**4)“格里历与儒略历的校正说明儒略历是 300 年后才出现”——数学和史实都不对**

* **儒略历**由恺撒在**公元前 46 年**实施;**格里历**在 1582 年把日期从 10 月 4 日直接改为**10 月 15 日**,用来纠正自**公元 325 年尼西亚会议**以来春分日漂移约 10 天的误差(儒略历多算约 11 分钟/年)。这正是**约 1 天/128 年**的数量级:从 325 到 1582 共 1257 年,漂移 **≈10 天**,**完全对上**。([Nature][8])
* **俄罗斯 1917 年差 13 天**也并非“算错了”,而是因为格里历**百年平年规则**(逢整百年非闰,除非能被 400 整除)让 1700、1800、1900 年在两历间新增了 3 天差距,因而 20 世纪初的差为 **13 天**。([Wikipedia][9])

**5)“第谷观测不可能、丹麦看不到水星”——天文常识错误**

* **水星**在任何中高纬都可见,只是离日角距小、视窗短,需要良好地平线与时机;这在天文入门书与科普里都有清楚说明。([Scribd][10])
* 第谷的星表规模约**1000 颗(常引为 1004)**,精度远高于前人,成为**开普勒行星三定律**与\*\*《鲁道夫星表》(1627)\*\*的观测根基。不存在“每 7 天造一张星表”的神化叙述,但“20 余年系统观测+大型仪器+团队”完全能产出高质量数据。([Space][11], [Time and Date][12])

**6)“哥白尼得出土星 30 年绕日必须自己盯 60 年”——误解科学史**

* 行星周期并非只能靠“亲自盯满一圈”才能知道;古巴比伦—希腊—中世纪的**连续观测传统**+天文表(包括**梅托恩/卡利庇斯周期与合交会周期**)早已把外行星周期锁定在年级误差内。哥白尼使用的大量前人数据与星历,这是科学史常识。([PubMed][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4])

**7)“尼罗河三角洲在千年前还是海面、亚历山大是子虚”——与基本史地相矛盾**

* **亚历山大城**由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 331 年**所建,并在托勒密—罗马时期长期为地中海学术中心(著名的**法罗斯灯塔**与图书馆传统)。考古与古文献均证实其地理与城市史。([Encyclopedia Britannica][13], [Wikipedia][14])

**8)“欧洲没有四季/农业节令传统”——罗马农业文学就有整套月历**

* 古罗马农业作家如**科卢梅拉《农书》(De re rustica)**、维吉尔《农事诗》按**月份与季节**安排农事;罗马共和国与帝国也长期用**儒略历的月—周—日**进行民政、军政、宗教生活。罗马历法从王政/共和时代就有十二月与闰月调整传统,恺撒改革只是把这套系统**太阳年化**。([Encyclopedia Britannica][15], [Wikipedia][16])

---

# 文章中的主要逻辑与方法问题(拿来就能用)

* **以无为证(argument from ignorance)**:声称“我没见到 X 的证据,所以 X 不存在”。但我们有**装置(安提凯希拉)**、**文献(Almagest、Bede)**、\*\*建筑(乌拉尼堡)**与**制度(儒略/格里历实施细则)\*\*等多重证据链。([Encyclopedia Britannica][1], [Nature][8])
* **错用常识推理**:例如“没有指南针就不能横渡地中海”“高纬看不到水星”等,都是**与基础天文/航海常识相悖**。古地中海沿岸航海主要靠**沿岸航行与天体定向**,完全早于磁罗盘在欧洲普及。水星在中高纬**可见**但难见。([Scribd][10])
* **把制度史当自然律**:拿“24 节气命名很中国式”去否定欧洲季节与农业传统——节气是**命名体系**;季节与农业周期是**气候与天文事实**。罗马—中世纪欧洲的农书与礼历(圣徒日/播种收获季)实证存在。([Encyclopedia Britannica][15])
* **选择性引用与阴谋论式叙事**:把耶稣会士个别时代性错误(如年轻地球观念)放大为“欧洲无天文学”,却忽略同一时期的**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的观测传统与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如何被**具体仪器、台站与数据表**支撑。([Encyclopedia Britannica][6], [Time and Date][12])

---

# 怎么把这些组织成一段有杀伤力的回应?

你可以用“三板斧”:

1. **亮证据**(实物/时间/地点):

* “公元前 2–1 世纪的**安提凯希拉机械**本身就包含 19 年与 76 年历法周期与食表,这说明希腊世界早有成熟天文历算传统。”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

2. **点关键误解**(算术与常识):

* “格里历扣 10 天是为了把春分拉回**公元 325 年**的位置;325–1582 年约 1257 年,按儒略历每 128 年漂 1 天,正好\*\*≈10 天\*\*。俄罗斯 1917 年差 **13 天**源于**百年平年规则**(1700/1800/1900 不是闰年),不是‘算错’。” ([Nature][8], [Wikipedia][9])

3. **补链条**(观测—台站—表—理论):

* “**乌拉尼堡(1576)**→第谷高精度**星表(\~1000 颗)**→**开普勒三定律**→**《鲁道夫星表》(1627)**:这条链清楚显示 1600 年前后欧洲不仅有天文学,而且处于方法论飞跃期。” ([Encyclopedia Britannica][6], [Space][11], [Time and Date][12])

---

# 你可能会用到的简单一句话反驳

* “说‘欧洲到 1600 年没历法’,那**安提凯希拉机械**该怎么解释?”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
* “**乌拉尼堡 1576 年**已经是大型天文台了,比巴黎天文台还早。” ([Encyclopedia Britannica][6])
* “格里历一次性跳过 10 天,是把春分拉回\*\*尼西亚会议(325 年)\*\*的既定位置,这个数字能用儒略历的年长误差直接算出来。” ([Nature][8])
* “第谷的数据不是‘神话’,他有**专门台站与巨型仪器**,成果后来被开普勒用于提出三定律与编《鲁道夫星表》。” ([Encyclopedia Britannica][6], [Time and Date][12])

---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把上面内容整理成**一页讲义**或**辩论用卡片**(要点+证据出处),方便你在聊天或文章评论区快速引用。

[1]: 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ten-da ... hatgpt.com "Ten Days That Vanished: The Switch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66810 ... hatgpt.com "Calendars with Olympiad display and eclipse prediction ... - PubMed"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onic_c ... hatgpt.com "Metonic cycle - Wikipedia"
[4]: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e ... hatgpt.com "Meton | Greek astronomer - Britannica"
[5]: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aris- ... hatgpt.com "Paris Observatory | Astronomy, Astronomers, Science | Britannica"
[6]: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De-tem ... hatgpt.com "De temporum ratione | work by Bede - Britannica"
[7]: https://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 ... hatgpt.com "LacusCurtius • Columella, De Re Rustica — Book II"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 ... hatgpt.com "A Model of the Cosmos in the ancient Greek Antikythera Mechanism"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bylonia ... hatgpt.com "Babylonian astronomical diaries"
[10]: "bedes-obsession | PDF | Easter - Scribd"
[11]: https://www.space.com/mercurcy-elusive- ... hatgpt.com "See Mercury at its best in the night sky over the next 2 weeks | Space"
[12]: https://www.timeanddate.com/astronomy/n ... hatgpt.com "Night Sky Tonight: Visible Planets in North Denmark Region"
[13]: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Alexan ... hatgpt.com "Alexandria - Mediterranean, Harbor, Lighthouse | Britannica"
[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ri ... hatgpt.com "Alexandria - Wikipedia"
[15]: https://www.britannica.com/story/why-do ... hatgpt.com "Why Does the New Year Start on January 1? | Britannica"
[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an_cal ... hatgpt.com "Roman calendar"
pspsps(PSPS)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63
帖子: 4536
注册时间: 2022年 11月 21日 12:11

#3 Re: 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帖子 pspsps(PSPS) »

FoxMe 写了: 2025年 8月 13日 16:34 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生民无疆
生民永无疆
2025年07月29日 04:53

本号是“生民无疆”公众号被封禁后,开设的新号。按,这是本人2023年12月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当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重发。以下是全文。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2.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3.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4.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5.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6.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7.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4.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略,可点击阅读《生民无疆: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明白,你是在确认之前的内容或想让我继续分析。针对你提供的这篇文章,我可以帮你做一个系统性的解析或批评梳理——例如,从史实准确性、逻辑合理性、文献证据等角度拆解里面的论点。

我先总结几个核心观点,再指出争议点:

---

### 核心论点概括

1. **中国历法与天文优越性**

* 中国自古高度重视天文历算,历法与政治、文化、礼乐制度紧密相连。
* 儒生普遍掌握天文历算知识,中国天文学体系完善,规则严谨。

2. **西方“伪史”论**

* 公元1600年前欧洲没有历法,古希腊、罗马的天文学史是伪造的。
* 哥白尼、第谷、托勒密等人的天文学工作不可信,欧洲的天文台和观测数据都是后世附会。

3. **西历源自中国**

* 儒略历、格里历与中国阴阳合历有高度一致性。
* 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对中国天文学、历法进行抄袭,再带回欧洲。

4. **清末钦天监与西方天文学崛起**

* 清朝钦天监被传教士控制,真实数据被送回欧洲,成为西方科技的基础。
* 中国天文学因此衰落,数学、科学技术受牵连。

---

### 争议与问题点

1. **史料选择与解读偏颇**

* 文章中大量用中国古籍和明清史料来论证“西方历史伪造”,但缺乏对西方原始文献的平衡分析。
* 例如托勒密、哥白尼、第谷的作品和欧洲天文发展史有大量实物证据和文献可查,并非完全伪造。

2. **逻辑跳跃**

* “1600年前欧洲没有历法” → “古希腊罗马天文学都是虚构” → “西历源自中国” 的推理缺乏中间证据链。
* 忽略了欧洲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如巴比伦天文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学术传统)。

3. **科学事实与计算误用**

* 文中对儒略历与格里历误差的计算、土星观测年限等,有选择性计算以支持论点,但与天文史学和物理现实不符。
* 例如第谷布拉赫20年观测与土星30年公转的关系,并不能直接否定其观测有效性。

4. **西方传教士描述的夸张与现实差距**

* 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对西方天文学的认知确有局限,但将其称为“抄袭中国”的唯一来源,缺乏证据支持。

5. **全球历法发展史被简化**

* 欧洲历法发展有自己的独立轨迹,包括罗马共和历、儒略历、格里历。
* 不同文化间可能存在技术借鉴,但文章将其解释为“全盘抄袭”,显然夸大。

---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帮你做一份**逐段事实核对表**,把文中每个主张对比中西史料,标出“合理/可疑/不成立”,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文章的可信度。

你希望我做这个表吗?
pspsps(PSPS)
著名点评
著名点评
帖子互动: 163
帖子: 4536
注册时间: 2022年 11月 21日 12:11

#4 Re: 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帖子 pspsps(PSPS) »

FoxMe 写了: 2025年 8月 13日 16:34 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生民无疆
生民永无疆
2025年07月29日 04:53

本号是“生民无疆”公众号被封禁后,开设的新号。按,这是本人2023年12月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当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重发。以下是全文。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2.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3.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4.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5.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6.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7.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4.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略,可点击阅读《生民无疆: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好,我来帮你做一个**逐段事实核对表**,将文章的主要论点与中西史料对照,标出“合理 / 可疑 / 不成立”,并附简短理由。

---
段落/主张核心内容核查结果理由
中国历法崇高地位、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历法与政治、礼乐制度紧密相关**合理**中国古籍(《尚书》《礼记》《新唐书》)有明确记载历法与国家政治、祭祀关联
儒生必修天文历算儒生掌握天文知识,考试涉及天文历算**合理**明清科举中有天文、算学内容,如万历年福建乡试策论涉及天文
朝廷主持天文台与实践东汉至明朝天文台人数、修历频次**基本合理**历史资料记载汉唐天文台有专职官员,郭守敬修《授时历》等
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托勒密、古希腊罗马天文虚构**不成立**托勒密、希腊天文学有大量文献和手稿、观测记录,亚历山大图书馆存在考古证据
哥白尼、第谷伪史哥白尼、第谷观测不可能完成**可疑/夸大**第谷的观测确有局限(未见水星部分),但其记录与开普勒定律研究完全可行;文章夸大观测难度
1600年前欧洲无天文台巴黎天文台1667年成立**部分合理**现代天文台概念确实成型于17世纪,但此前欧洲已有教会、私人观测站,非完全空白
儒略历、格里历为中国阴阳合历西历“源自”中国**不成立**儒略历基于罗马共和历调整,格里历由教皇格里高利发起,发展独立于中国历法
利玛窦、西方传教士无天文常识传教士描述夸张、抄袭中国**可疑/夸大**利玛窦等记录中国天文,但其目的是介绍中国学术,不能直接证明“西方全抄袭”
徐光启主持修历翻译西洋书、修历耗时被低估**可疑**修历工作确复杂,但存在多名耶稣会士协助,文章低估工作量并夸大中国独立完成的角色
清末钦天监衰落,西方天文学崛起西方天文学靠中国数据发展**不成立/夸大**欧洲天文学发展主要基于本土观测(开普勒、伽利略、牛顿),中国数据影响有限
---

### 总体分析

1. **文章合理部分**:

* 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天文台建设、儒生教育确实高度发达。

2. **文章可疑/夸大部分**:

* 对欧洲天文学发展难度的夸大。
* 利用少数历史事件推断“欧洲全盘抄袭中国”。

3. **文章不成立部分**:

* 托勒密、古希腊、罗马天文学是虚构。
* 西历、格里历起源中国。
* 西方天文学靠中国钦天监数据崛起。

---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进一步做一份**针对每个论点的反驳话术/证据清单**,直接可以用来写文章或发言。

你希望我做吗?
头像
hci(海螺子)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486
帖子: 1009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15:29

#5 Re: 转: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帖子 hci(海螺子) »

属实

FoxMe 写了: 2025年 8月 13日 16:34

论现行西方史中的时间伪史:公元1600年前欧洲无历法


代码: 全选

                                  生民无疆
     生民永无疆              
      2025年07月29日 04:53
   
                                                        本号是“生民无疆”公众号被封禁后,开设的新号。按,这是本人2023年12月在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的发言稿。当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重发。以下是全文。

      在第一届论坛的发言中我是根据粮食产量讨论了西方人口伪史,主要是古希腊的人口问题;第二届谈的是西医西药伪史问题。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的天文学与历法伪史。      我常说,历史历史,有了历法才能写史。在不知道今日为何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写出史书的。借此,我专谈天文历算,欢迎批评指正。

一、天文历算在古代中国的崇高地位

1、历法在政治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子皆受命于天,代天理物,必须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一切与天意相合,如众所周知的“改正朔,易服色”。因此,建立强大的知天能力,即天文历算能力,颁布历法,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舜立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顺应天意治理国家,建立了太平盛世。      建设良好的礼制,是实现礼乐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只能由朝廷颁布,而且历法代表着中华正统,历法所及之处也象征着主权所在。      《新唐书·刘仁轨传》中有这一段故事,说苏定方征高丽时,朝廷任命刘仁轨代理带方州刺史。一接到任命,他立即就近到官府申请朝廷颁布的历法,带到了高丽,颁示本朝正朔。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他梦见随南宋大军收复西域汉唐故地,那里的“文书初用淳熙年”。      明朝建立时,便首先颁布新历,随即派出使者向朝鲜、安南、琉球等各附属国颁布历法。      朝廷向这些国家颁布历法,标志着朝廷承认其为附属国;这些国家执行朝廷的历法,这意味着他们奉朝廷正朔,乐为朝廷的子民。

2、天文历算是古代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说,古代知识分子以为天圆地方,不知大地是个球体。又有人说,古代禁止百姓学习天文历算。持此论者,缺乏常识。其实,“天圆地方”是开展宇宙观测和计算所必须的一个理论性的假设,否则,连东南西北、海平面和海拔高度等基本概念都失去了依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代儒生基本功。“十三经”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到处是天文历算知识,如《尚书》一开篇,就谈天文历算。      又如《朱子语类》是明清儒生必读书。稍稍浏览该书便知,朱熹与弟子们一直在讨论天文历算,包括高深的岁差问题,都属于朱熹讲授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不可能读懂儒家经典,永远也考不中秀才,更别提举人、进士了。例如,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即举人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策论题就是天文历算。李之藻是此次考试的考官。      徐光启、李之藻这两位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他们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就是来自学校教育和儒家经典。李之藻则是一直攻读“易学专业”,并以此中进士踏入仕途,所以他的天文地理水平不错。      中国古代的大天文学家,十之八九是儒生。如张衡、郭守敬,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生。

3、朝廷主持的实践活动      古人对天地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明史》说,自黄帝到明朝建立,重要的历法修改就有62次。      在古代,建天文台搞天文历算,比当今的登月工程还要大,只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才能办得起。东汉时的国家天文台里仅官员就有81人,唐代天文台的人员编制为1057人,仅养活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得花费巨额钱财。一旦编制新历,还必须另行选调大批人士,组成专班来做,如唐代修《大衍历》,元代修《授时历》,便是如此。      天文台持续稳定运行三五百年,才有意义。例如,土星运转一周要29.5年,木星与十二星次完成一次细小的错位需要86年,不经过数百年持续细心观测和数据比对,是不可能发现这些规律的。

二、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规则      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历算部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天文历算史,这是举世无双的宝贵财富。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中国的天文学有盖天、宣夜、浑天三大流派。      浑天学派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为了便于工作,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基本概念包括:     

1.宇宙模型。天和地都是球体,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以北极星被为天的中心,由此虚拟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端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球中心说”,至今依然如此。     

  1. 经度。以一个昼夜为1度,球体经度为365.25度。     

  2. 上半球、下半球。太阳白天从头顶上过,夜晚从地球的下半部分过,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即所谓东半球、西半球。     

  3. 赤道。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等分南北的那条线就是赤道。     

  4. 纬度。以赤道为界,南北各自的纬度为91.5度,各地所测出北极的高度即其纬度。     

  5. 黄道。太阳运行是一条与赤道交叉的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     

  6. 南、北回归线与二分二至。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太阳自南往北行至赤道即黄赤二道相交处时,便是春分日,反之便是秋分日;太阳行至最北处即北回归线便是夏至日,反之便是冬至日。     

基于这些基本规则,张衡开展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1.确定某一天某一时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所以,阳历四年一闰。     
2.太阳运行19周天,月亮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3.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日月才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1. 一个完整的24节气就是一个阳历年;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合的构成一年就是一个阴阳合历年。     

5.以天干地支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6.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五行相代的完整循环,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我国传统的历法其实是七曜历,是个大系统,既有利用农事的24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复杂的七曜运行规律。现行的阳历,只是其中的太阳历即24节气。      现代天文学几乎完全沿袭了天圆、地方、天极、天轴、地球中心、经纬线、黄道、赤道、回归线、时间、二分二至等基本理论体系。      地理学是天文学的衍生品。如今地图、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度,赤道,地球仪北轴对准北极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规则完全一致。      北为上为尊,皇帝面南背北,衙门坐北朝南。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也说北上抗日、南下广州。

三、1600年欧洲没有天文学

1、古希腊罗马天文学伪史      据现行西方史,欧洲天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直接起源是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凯撒大帝率领大军进入亚历山大城与埃及艳后发生艳遇,于是有了儒略历。      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冲积平原”、“指南针”这两个知识点。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一千年前,亚历山大城必然还是海面。      14世纪以前,指南针技术尚未传到欧洲,因为缺乏导航定位能力,欧洲人不可能横渡地中海。      因此,古希腊海战和贸易、罗马帝国和凯撒大帝、托勒密王国和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天文台和图书馆、儒略历,等等,都是反科学的伪史。

2、哥白尼伪史与第谷伪史      到了文艺复兴,哥白尼(1473-1543年)和与利玛窦同时期的第谷(1546-1601),围绕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宇宙体系”。      托勒密是子虚乌有的,哥白尼只能靠自己观测,他说“土星30年绕日一周”,那么他必须观测土星60年才行,而他才活了70岁。同时,他一辈子没有见到过水星。      接着,第谷在20年时间里,用肉眼在丹麦的天文台实现了对1022颗星的大小等级和运行轨迹与时间的观测记录。每7天建立一颗精确的“第谷星表”,这是反科学的伪史,与此同时:     

  1. 丹麦多是阴天或雨雪天,十分不利于天文观测。     
  2.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3. 丹麦是高纬度地区,根本看不到水星。     
    哥白尼、第谷的故事,是缺乏天文学常识者虚构的。      在没有天文台的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格里历。      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创造了三个定律,为牛顿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3、清朝康熙年间,欧洲才出现天文台      事实上,1667年即清朝康熙六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好多年,这家天文台才勉强运行,才开始诞生天文观测数据。

四、儒略历、格里历的历史均为虚构

1、西历也是阴阳合历      人们称中国历法为“阴阳合历”,因为大众常用的,是以阳历的24节气安排农事,以阴历如正月十五、腊月初八来计日子。      阴阳合历也有如闰七月之类的不便之处。宋朝时沈括提出过与当今公历一样的建议,完全按太阳历计时,将一年分为12个“气”,各“气”以31天、30天相间轮替,这样就可保证每年的24节气基本在同样的日子。      为什么将一年分为12个“气”而不是12个“月”呢?因为传统历法有月亮运行规律,才以“月”作为时间计量单位;而太阳历只与24节气有关,所以,将一年等分为12个“气”。      儒略历、格里历也是“阴阳合历”。西历是太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与月亮没关系。但是,西历的一年,不仅也是12个月,而且,中文“一个月”,英文竟然是one month,和月亮扯在一起。

2、西历也有一年四季      尧舜时期,便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西周初期就有了24节气。中国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气候实际,将一年分为四季,再细分为24节气,并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一年四季和24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可如今,春夏秋冬却是全球通行的计时规则。      欧洲人经常说春天如何、秋天如何,莎士比亚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可是,谁也无法指出欧洲各国的春夏秋冬分别为哪三个月,各季节之间有何显著区别。      现行西方史说,巴比伦率先搞出一年四季的历法。伊拉克的巴格达,无论怎么样都只有两季。      埃及,希腊,罗马城,均无一年四季。但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到处是一年四季;而凯撒大帝从埃及引进儒略历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为了历法与罗马一年四季的气候一致起来。

3、西历历史经不住计算      据现行西方史,1582 年,罗马教皇启用格里历,因为儒略历与格里历之间误差10天,故规定将这年10 月5 日改为10 月15 日。儒略历一年为365.25天,格里历为365.2425天,每过128.205年误差1天。显然,儒略历历史只有1282.05年,儒略历只能诞生于公元300年前后。      据说,俄历是儒略历的活化石。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为11月7日,二者间误差13天。一计算便知,误差应该是15天。这二三天的误差也说明儒略历是公元300年前后的产物。      其实,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俄罗斯派使臣到中国,他们递交的国书中称这年是俄历1165年。可知,俄历元年是公元492年。

4、西历是中国货      俄历、格里历都是中国货。      1.它们都将一年等分为12个月。      2.中国历法以冬至日为岁首,它们也是。      3.它们都按中国传统高度重视新年前七天。中国传统以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是人日,合家团聚庆贺之日。      4.它们都讲一年四季。      5. 1600年前,欧洲没有天文台,不具备创制历法的条件,必定是外来货。

五、20个英文单词见证了天文学的源头(略,可点击阅读《生民无疆: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六、明末欧洲来华传教士缺乏天文地理常识      明末清初,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汉文图书。有以下七大特点:六无一剽窃。

1、无气候常识,不知一年四季24节气是何物      1600年前后,利玛窦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无不宣称,欧洲有一年四季24节气,而且欧洲医生和中医一样是按季节做出相应的诊疗。直接暴露了照抄中国历法和中医学理论的面目。      他们说,耶路撒冷因为与杭州的纬度接近,所以两地气候相同。应该以耶路撒冷的气候为标准,来确定全球一年四季的时间。

2、无天文历算常识      他们坚称,宇宙的历史不过五千至七千年,还指责中国学者的宇宙历史有数千万年的说法“诞且诬”。      庞迪我说,宇宙历史才6806年。      高一志称,宇宙历史不到6000年。      汤若望说,上帝创造天地的那天是春分后第五天。      天文学是宇宙学,对时间空间缺乏起码认识的人,何谈天文历算!

3、无时间概念      他们著作中列举的西方圣贤,统统不知是何时人物。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而上古,时而近古,时而又是上世。      汤若望说,耶稣于春天,春分后第五天,生在一个山洞里。      艾儒略说,耶稣于冬天,冬至后第四天,生在一间茅屋里。      他们还有多种说法。我不知道,当今的平安夜、圣诞节是怎么冒出来的。      请问儒略历、格里历在哪里?结合前面说的,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当时欧洲没有历法。

4、无星体常识      利玛窦说,地球之上的九重天都是玻璃水晶之类无色透明而坚硬的物质。      艾儒略说,流星是从动物死尸中漂浮到天空的大片“油腻之气”,因烈日暴晒而着火燃烧的现象。      高一志说,彗星不是星,是大地漂浮到天空的燥热之气。

5、无天文仪器常识      利玛窦等人一再说,阿基米德用玻璃做了一个通过齿轮相互咬合运转的浑天仪。      普通玻璃能做齿轮吗?幸亏他们不知道浑天仪和齿轮是什么,胡编滥造;如果他们照抄中国书,说阿基米德用的是铜铁,专家会说浑天仪是西来的。

6、无地理常识      这些欧洲人,连欧洲地理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说:      英国有个牛羊遍地的岛,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随风飘荡。     罗马教廷所在地的意大利,有个铁矿,挖尽后,过25年会再生。“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希腊有个小岛边的海水每昼夜涨潮七次;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羊饮了毛会变黑;另一条河,黑羊饮了毛会变白。      北欧有个身高不过2尺、无眉毛胡子的人群。这抄袭自中国古文献的故事,传到欧洲后,连伏尔泰都信以为真。

7、直接剽窃中国理论再据为己有      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他们说,上古西方有个叫古略的人创立了“一元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于是,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变成了西方自古有之。      对应中国的五行学说,弄出了火、气、水、土“四行”学说。四行之说是源自佛教,而四行与“四情”、四季的关系,显然是剽窃自中国,如《朱子语类》。      至于圆周360度之类,仅《朱子语类》中便一再谈到这一点。      诸如一天24小时,七天一星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七、明末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复盘     

明朝末年,经过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极力包装,有组织地运作,耶稣会士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天文台,影响极其恶劣,祸害至今。

崇祯二年(1629)      徐光启担任礼部左侍郎理部事,主持礼部工作。这年七月,崇祯帝批准由徐光启负责修历,李之藻配合;徐光启提出请西洋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两人参加,崇祯帝同意。      九月二十二日,历局成立,开始筹备人财物。大约这时候,龙华民、邓玉函来了。      不久,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因清军打到北京城下,历局关门;而徐光启对军事指挥权兴趣浓厚,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之中。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初二,邓玉函病死。      清军退兵后的五月十六日,徐光启上奏,请求让汤若望、罗雅谷参与修历。      五月,李之藻带病到历局报到。      七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罗雅谷到了,还没有找到汤若望。      到九月二十日,徐光启上奏说:到目前为止,只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11部共19卷著作的翻译。此次修历的核心内容完成,后面主要是测试修订。      九月二十七日,李之藻病死。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光启从观象台上摔到台下,伤重卧床。      十二月初二,徐光启上奏说,汤若望到北京了,恳请下旨让他来工作。      十二月初六,崇祯帝批示同意。

崇祯四年(1631)      正月二十八日,徐光启给崇祯帝上奏了《奉旨恭进历书疏》,历书编制工作完成。      此后,便是长达二年多的对新历法准确性的一系列测验,分别同时在北京、南京等15地进行天文观测,全部由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这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修历过程。      复盘分析过程,真相就出来了。     

  1. 实际修历时间共三个月。     
  2. 修历主要是“翻译”西洋书,而所有“译著”出自徐光启和李之藻之手,没让其他人参与。     
  3. 徐光启既是礼部一把手,又是历局负责人,每天有大量公务要处理,能用于“翻译”的时间至多半天,他三个月的有效翻译时间至多45天。李之藻带病到历局上班才60天就死了,这期间工作30天就不错了。他们两人的“翻译”时间加在一起75天,那么,人均4天就“翻译”一卷。徐光启说,他们都是修改到第八稿、九稿才定稿,那么,他们每天二易其稿。      4. 徐李二人不懂外语,而洋人的汉语水平又极低。三个月时间,仅搞清海量的天体的对应名字、无数的专业词汇,也远不够。      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工活。可能是工作过于劳累,期间邓玉函病死了,李之藻也累死了,徐光启精神恍惚,从天文台上掉下来卧床了。      翻译云云,纯属谎言。举个例子。徐光启上奏说,洋人带来了详备的五星星历表,翻译难度很大。      此时,欧洲没有天文台,怎能有五星星历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拥有。      所以,徐光启不让他人参与“翻译”,而是由他和李之藻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对中国文献的抄袭,同时送到了欧洲。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他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压根儿没有提到“洋人”和“翻译”,明确指出《历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徐光启的心血。      徐光启对耶稣会的贡献巨大,获得罗马教廷授予保禄称号。保禄即“异民之使徒”,这是教会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

八、中国钦天监的衰落与西方天文学的崛起     

清朝顺治元年,清廷接管了崇祯朝天文台及其原班人马。      汤若望捧着历书献给清廷,说是他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历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才到历局报到,他啥也没干。      汤若望的谎言,知道真相的钦天监官员不会说、不敢说。      知道实情又拥有主导权的,是清朝的三位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谢升。洪承畴是天主教徒,冯铨、谢升曾是明朝的大学士,明亡后降清,他们原本是配合徐光启等人传播天主教的骨干力量。      满清高层当然不知真假。多尔衮的安排,在冯铨的“见证”下,汤若望到观象台表演了一番后,就确定了汤若望的地位。多尔衮等满清高层信以为真,汤若望就任钦天监的一把手。接下来不断升职,顺治十五年位居一品,次年又被赐“通玄教师”,地位达到了人臣之巅。      以清代明改朝换代的礼乐制度,就是出自洪承畴、冯铨、谢升三人之手,汤若望及其西洋“天学”悄悄进入“正统”序列。      自此,清朝的天文台被传教士全面控制,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道光六年(1826年)。      经过持续百余年的剽窃、消化,西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文学机构。      石云里、吕凌峰等学者研究历史事实证明,清朝的钦天监成了为欧洲服务的机构,钦天监的天文观测数据,留在中国的是错误数据,而真实的数据被寄回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的科技成果。      在中国钦天监两百余年的无偿哺育下,西方天文学发展起来,而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天文学终于被玩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科学技术也衰落了。

回复

回到 “史海钩沉(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