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版主: kazaawang, wh
#1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波士顿大屠杀中几名英军士兵被控杀人,无人愿意为他们辩护的情况下,当时倾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约翰亚当斯(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为他们做了无罪辩护。
维基里这样写:
部队长官托马斯·普雷斯顿10月24日开始受审,庭审持续一周后宣判罪名不成立,法庭无法证实他是否命令部下开枪[21]:39。其他军人12月受审,亚当斯在庭上就陪审团裁决发表传奇演说,主张“事实非常顽固,无论我们如何期望、有何倾向、又有多么强烈的情感,都不能改变事实与证据”[22]。他还指出:“保护无辜比惩罚罪人更重要,世上罪行太过频繁,根本不可能全部惩罚。但要是无辜者也被送上法庭并受惩罚甚至处死,那人们就会觉得‘清白者都得不到保护,行善还是为恶又有什么区别’。要是这等思潮占据公民身心,安全将不复存在。”法庭最终判决六名军人罪名不成立,直接向人群开火的两人判过失杀人罪,亚当斯辩护此案的报酬很少。[16]
但是也有人质疑了约翰亚当斯是否就是真的那么高尚
维基里这样写:
据传记作家约翰·弗林记载,亚当斯在陪审团选拔时“娴熟行使质疑个别陪审员的权利,精心设计易于操控的陪审团。好几位陪审员与英军关系密切,五人最后成为保皇党”。检方实力不佳,相比之下亚当斯表现极其出众。[5]:69弗林推断亚当斯是为政治职务接受此案,三个月后波士顿在马萨诸塞湾省议会出缺,亚当斯是填补空缺的第一人选[5]:67–68。
维基里这样写:
部队长官托马斯·普雷斯顿10月24日开始受审,庭审持续一周后宣判罪名不成立,法庭无法证实他是否命令部下开枪[21]:39。其他军人12月受审,亚当斯在庭上就陪审团裁决发表传奇演说,主张“事实非常顽固,无论我们如何期望、有何倾向、又有多么强烈的情感,都不能改变事实与证据”[22]。他还指出:“保护无辜比惩罚罪人更重要,世上罪行太过频繁,根本不可能全部惩罚。但要是无辜者也被送上法庭并受惩罚甚至处死,那人们就会觉得‘清白者都得不到保护,行善还是为恶又有什么区别’。要是这等思潮占据公民身心,安全将不复存在。”法庭最终判决六名军人罪名不成立,直接向人群开火的两人判过失杀人罪,亚当斯辩护此案的报酬很少。[16]
但是也有人质疑了约翰亚当斯是否就是真的那么高尚
维基里这样写:
据传记作家约翰·弗林记载,亚当斯在陪审团选拔时“娴熟行使质疑个别陪审员的权利,精心设计易于操控的陪审团。好几位陪审员与英军关系密切,五人最后成为保皇党”。检方实力不佳,相比之下亚当斯表现极其出众。[5]:69弗林推断亚当斯是为政治职务接受此案,三个月后波士顿在马萨诸塞湾省议会出缺,亚当斯是填补空缺的第一人选[5]:67–68。
+3.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x1

标签/Tags:
#2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支持事实怎样就怎样,不按自己的政治立场站队。约翰亚当斯即使自己反英,还是为英军辩护。是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就不知道了。他进入议会后是继续反英还是亲英?microfish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11:25 波士顿大屠杀中几名英军士兵被控杀人,无人愿意为他们辩护的情况下,当时倾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约翰亚当斯(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为他们做了无罪辩护。
维基里这样写:
部队长官托马斯·普雷斯顿10月24日开始受审,庭审持续一周后宣判罪名不成立,法庭无法证实他是否命令部下开枪[21]:39。其他军人12月受审,亚当斯在庭上就陪审团裁决发表传奇演说,主张“事实非常顽固,无论我们如何期望、有何倾向、又有多么强烈的情感,都不能改变事实与证据”[22]。他还指出:“保护无辜比惩罚罪人更重要,世上罪行太过频繁,根本不可能全部惩罚。但要是无辜者也被送上法庭并受惩罚甚至处死,那人们就会觉得‘清白者都得不到保护,行善还是为恶又有什么区别’。要是这等思潮占据公民身心,安全将不复存在。”法庭最终判决六名军人罪名不成立,直接向人群开火的两人判过失杀人罪,亚当斯辩护此案的报酬很少。[16]
但是也有人质疑了约翰亚当斯是否就是真的那么高尚
维基里这样写:
据传记作家约翰·弗林记载,亚当斯在陪审团选拔时“娴熟行使质疑个别陪审员的权利,精心设计易于操控的陪审团。好几位陪审员与英军关系密切,五人最后成为保皇党”。检方实力不佳,相比之下亚当斯表现极其出众。[5]:69弗林推断亚当斯是为政治职务接受此案,三个月后波士顿在马萨诸塞湾省议会出缺,亚当斯是填补空缺的第一人选[5]:67–68。
#8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潘恩在(常识)这部书里指出英国不是美国母国,美国的母国是整个欧洲,这等于要美国殖民者切断和英国的情感联系
美国的故事这部书说按当时人口,每五个人就有一部(常识)
x1
x1


-
- 论坛支柱
VladPutin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476
- 帖子: 129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1:12
#9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美国官方推广的历史叙事里有很多这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其实当时的殖民地上层没有一个独立的计划,只是想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即使在1776年双方爆发流血冲突之后,殖民地权贵依然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诚恳的求和信,并且详细列举了殖民地居民的不公正待遇,结果遭到国王的断然拒绝。 这才导致殖民地逼上梁山选择反叛。
在冲突初期亚当斯作为英国子民为英国政府辩护一点不奇怪。
其实当时的殖民地上层没有一个独立的计划,只是想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即使在1776年双方爆发流血冲突之后,殖民地权贵依然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诚恳的求和信,并且详细列举了殖民地居民的不公正待遇,结果遭到国王的断然拒绝。 这才导致殖民地逼上梁山选择反叛。
在冲突初期亚当斯作为英国子民为英国政府辩护一点不奇怪。
蒙古国有愚豕浮阳外越,便结不通,频下清个痢虚之气。虽屡试开赛露之剂,终无寸效。遂引诣兽医师诊之。医者摩其腹良久,谓主人曰:"咄!此蠢物腹中空若悬磬,纵投万斛通肠开赛之剂,犹决涸泽而求鲋也,岂有济哉?"
#10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我是摘了一小段VladPutin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21:36 在美国官方推广的历史叙事里有很多这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其实当时的殖民地上层没有一个独立的计划,只是想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即使在1776年双方爆发流血冲突之后,殖民地权贵依然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诚恳的求和信,并且详细列举了殖民地居民的不公正待遇,结果遭到国王的断然拒绝。 这才导致殖民地逼上梁山选择反叛。
原书里没有回避老将们的宋江心态
#11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但是书中说是约翰的堂兄塞缪尔请他去辩护的,认为他会公正,不会为了革命歪曲事实。那会儿塞缪尔已经是比较激进的革命者了。VladPutin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21:36 在美国官方推广的历史叙事里有很多这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其实当时的殖民地上层没有一个独立的计划,只是想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即使在1776年双方爆发流血冲突之后,殖民地权贵依然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诚恳的求和信,并且详细列举了殖民地居民的不公正待遇,结果遭到国王的断然拒绝。 这才导致殖民地逼上梁山选择反叛。
在冲突初期亚当斯作为英国子民为英国政府辩护一点不奇怪。
#14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英王太傲慢了。就是hamilton音乐剧里的那个英王吗?不过英国对殖民地比其他大部分殖民国好一点。VladPutin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21:36 在美国官方推广的历史叙事里有很多这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其实当时的殖民地上层没有一个独立的计划,只是想获得更大的自治权。 即使在1776年双方爆发流血冲突之后,殖民地权贵依然给乔治三世写了一封诚恳的求和信,并且详细列举了殖民地居民的不公正待遇,结果遭到国王的断然拒绝。 这才导致殖民地逼上梁山选择反叛。
在冲突初期亚当斯作为英国子民为英国政府辩护一点不奇怪。
-
-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datoumao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2801
- 帖子: 16095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2日 01:42
#17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宋江一词很贴切,毕竟已经在英王庇护下生活了两百年,搞独立对抗强大的大英帝国几乎等于自寻死路,当时有个小花絮,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可以说相当于给自己判了死刑。第一个签名的是约翰·汉考克,他特意把名字写得又大又醒目,还说这是为了让国王看清楚,于是后来John Hancock就成了签名的代名词。后来战争爆发,华盛顿拒绝了英王的劝降后就不再有退路了。

#18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后来打仗也是边打边谈datoumao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21:58 宋江一词很贴切,毕竟已经在英王庇护下生活了两百年,搞独立对抗强大的英国几乎等于自寻死路得准备好上绞架。当时有个小花絮,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就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第一个签名的是约翰·汉考克,他特意把名字写得又大又醒目,还说这是为了让国王看清楚,于是后来John Hancock就成了签名的代名词。后来战争爆发,华盛顿拒绝了英王的劝降后就不再有退路了。
![]()
亚当斯在一次谈判中拒绝了英国的橄榄枝
后来亚当斯知道了英国的那会儿列出的赦免名单里就没有他
也可见亚当斯的作用
-
- 论坛支柱
VladPutin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476
- 帖子: 129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1:12
#19 Re: 美国的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
John Hancock作为一个叽叽歪歪不爱交税的走私犯自然是最革命的。datoumao 写了: 2025年 8月 11日 21:58 宋江一词很贴切,毕竟已经在英王庇护下生活了两百年,搞独立对抗强大的大英帝国几乎等于自寻死路,当时有个小花絮,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可以说相当于给自己判了死刑。第一个签名的是约翰·汉考克,他特意把名字写得又大又醒目,还说这是为了让国王看清楚,于是后来John Hancock就成了签名的代名词。后来战争爆发,华盛顿拒绝了英王的劝降后就不再有退路了。
![]()
蒙古国有愚豕浮阳外越,便结不通,频下清个痢虚之气。虽屡试开赛露之剂,终无寸效。遂引诣兽医师诊之。医者摩其腹良久,谓主人曰:"咄!此蠢物腹中空若悬磬,纵投万斛通肠开赛之剂,犹决涸泽而求鲋也,岂有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