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初,媒体记者从四川峨眉山旅游公司获悉,目前峨眉山骡队已经暂停运输,骡队运输任务由无人机暂代。前往中山区的无人机运载食用水、食物等物资,供游客使用;返回的无人机则会将游客产生的垃圾运出。
据说,无人机运输具有分钟级响应等优势,从山脚往雷洞坪运送急救药品40分钟就可以送达,而过去遇到天气不好至少需要两小时,这“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高山景区的三大难题:医疗急救物资‘上山慢’、生活补给‘成本高’、垃圾清运‘存隐患’”。另外,无人机运输过程中还可兼具防灾监测和生态守护等功能,这种“运输+监测”的复合模式,既减少了人力巡查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又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但在一份非常乐观、几乎溢出网页的快意之外,谁会关心骡队的命运,谁去过问靠骡队运输谋生的人们是何心情?
骡队下课,源于一场争议。此前,“峨眉山骡子负重攀爬石阶”相关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评论称心疼负重的骡子。视频中,在雨中驮着矿泉水一步步登山的骡子,确实很辛苦。保护动物、让动物也能体面劳动的声音,这些年不绝于耳。
骡子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被“踢出界”,一个古老的行业在峨眉山消失了。
一位网友用苍凉的语调跟帖称:“千百年了骡马一直用苦力换口饭吃,没想到不是累死而是莫名失业要待宰了。”这个担心并不多余,在民间,骡子素以吃苦耐劳获得一份生存空间。如果它们不再被需要,它们将去向哪里,可以想见。有几个人会养着不能劳动赚钱的骡子呢?而骡队的背后,则是以骡队运输为生的当地居民。他们的前途也会变得暗淡,谁都知道,长期以来,骡队运输在峨眉山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其对峨眉山这块“劳作之地”的依赖度是很大的,另寻他处“创业”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惨淡,峨眉山旅游业集体layoff
版主: Softf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