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只是采取直接画框而没有中间过程的检测方式,很可能没有任何检测系统,而是直接购买了极具性价比的iFigures系统(其他公司不好意思展示出检测过程)或直接搬运Pubpeer网站/诚信科研/iPubpeers公众号,读者注意辨别号称具有”李鬼样“的检测系统,免得受骗上当。iFigures解决了图片检测的卡脖子问题,打破了国外图片检测系统长期及反复针对中国学者图片使用的困局。另外,由于新技术取代老技术的过程,会使国外的检测系统失去中国市场,这会严重冲击国内的代理商,读者需要提防任何可能的谣言。
在2025年,诚信科研开发了天眼系统(以iFigures为基础),重点跟踪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如果出现图片重复使用,会自动预警。另外,诚信科研建议,由于图片太多,人眼是不可靠的,需要靠谱的检测系统(如iFigures)规避掉潜在的重复图片。
编者按:
随着iFigures系统的持续升级,预计8月底就能实现绝大部分图片的快速全自动切割及全自动比对,为快速及全自动筛查全球任何杂志及任何学者(尤其是发文章超过50篇以上学者,重点关注领域是肿瘤,代谢,免疫,细胞生物学及材料学)做更好的准备。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
对所有图片(除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多对图片重复使用:2C-17与5C-17出现部分重叠,2C-18与5C-21出现部分重叠,2C-21与5C-22出现部分重叠,3C-10与3C-3出现部分重叠,6C-6与6C-15出现部分旋转重叠,6C-9与6C-10出现部分重叠。另外,获取Merge前的图片,发现对应的图片也出现重叠。
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与杂志社联系更正重复的图片。另外,该文章在Pubpeer上也提到(#),只是发现少量的图片重复使用,出现严重的漏查。要是用这样的检测系统去更正,势必会导致撤稿的风险,给学者带来极大的隐患。对于线上检测系统,不但存在严重的漏查,而且有极大的数据泄露风险。
由于技术的极大进步,诚信科研就以这篇文章为例子,怎么进行快速的查重:
[1]首先获取这篇文章的PDF(如有补充材料,同时获取);
[2]将相关的PDF导入iFigures配套的全自动切图软件(暂时内测,后续不断提升性能,等功能完善会给到学者);
[3]大约费时30秒,系统会自动对蛋白印迹,免疫组化/HE,细胞迁移等多类实验性的图片进行自动切割(一次性快速获取200多张图片);
[4]结合人工,去除掉Merge前的图片及放大后的图片,得到最终需要检测的图片:就以第6页来说,系统自动标号,自动获取前缀为6-的系统编号图片,结合人工去除掉Merge前的图片;
[5]使用iFigures进行非蛋白印迹检测,使用iProteins检测蛋白印迹;
[6]根据对应的编号,获得文章对应的重复图片;
现在由于实现了自动化切图,使查重效率提升5倍,为快速及全自动筛查全球任何杂志及任何学者(尤其是发文章超过50篇以上学者,重点关注领域是肿瘤,代谢,免疫,细胞生物学及材料学)做更好的准备。
诚信科研编辑部也希望学者能用上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在未来2年内,将图片重复率降低90%,同时降低由于图片重复使用而导致的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