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合作换取豁免的秘密交易**:2008年的FBI内部电报证实,在2008年前,爱泼斯坦就已经是FBI秘密线人。爱泼斯坦按照协议“主动向FBI提供信息”,这直接影响了他的不起诉协议(NPA)。该安排使他及其同谋(例如莎拉·凯伦、吉斯莱恩·麦克斯韦)免受联邦指控,以换取情报。
* **史无前例的法律保护**:爱泼斯坦的线人身份解释了NPA中为何包含范围广泛的豁免条款,甚至延伸至“任何潜在的同谋者”。法律专家指出这“几乎史无前例”,暗示爱泼斯坦用高价值情报换取保护。
* **FBI的刻意隐瞒**:FBI多次以“执法豁免”为由阻挠根据《信息自由法》(FOIA)获取爱泼斯坦线人记录的请求。这种保密加剧了人们的怀疑,即隐瞒其线人身份是为了保护他线报所涉及的有权势人物,包括政客和情报官员。
###
* **为勒索保留筹码/销毁犯罪证据**:在爱泼斯坦2008年达成认罪协议后,FBI将其住所查获的数百张标有“女孩裸照”的光盘等非法材料归还给了他。这些材料包括未成年受害者的图像及其犯罪证据。归还这些证据使爱泼斯坦得以保留对付同谋者的筹码,从而可能进行勒索。
* **国家安全隐患**:这些材料描绘了知名人士从事非法活动,爱泼斯坦可借此胁迫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与情报界领袖(如前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和政客(如比尔·克林顿、唐纳德·特朗普)的联系放大了这些风险。
* **司法部的矛盾立场**:尽管司法部在2025年的备忘录中否认存在勒索证据,但它承认拥有“超过10,000个爱泼斯坦下载的非法儿童性虐待材料的视频和图像”。邦迪(Bondi)后来澄清这些是“爱泼斯坦下载的儿童色情制品”,但以受害者隐私为由拒绝公布。
---
###
这些异常现象揭示了一个**蓄意的、跨越多届政府的掩盖行为**:
1. 爱泼斯坦的线人身份为豁免提供了借口,保护了他的关系网。
2. 归还证据使得持续的勒索成为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3. 司法部阻挠《信息自由法》请求(扣留超过11,500页文件)以及邦迪的误导性陈述(如“客户名单在我桌上”)表明其系统性掩盖真相的努力。
如需更多细节,请参阅来自[司法部备忘录](https://www.npr.org/2025/07/08/nx-s1-54 ... -blackmail)和[FBI线人报告]
(https://m.economictimes.com/news/intern ... 158861.cms)的主要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