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伦敦/北京联合报道
近日,英国德文郡一座16世纪修道院地下室在修缮过程中惊现一批古籍,其中包含至少389页极具历史价值的《永乐大典》残卷。这一发现震惊中英两国学术界,被认为是“动摇西方主流历史叙述”的重要证据之一,也为“西方伪史论”提供了最新、有力的实物佐证。
据英国《卫报》和中国《文物》杂志联合披露,该修道院位于德文郡南部,距埃克塞特市不远,原为本笃会修士居所。修复人员在清理一处坍塌的地窖墙体时,意外发现一个密封铜匣,内含多种文献,除拉丁文宗教手稿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几页用明代纸张抄写、署名“永乐年间钦定”的中文文献残页。
经过初步鉴定,这些残页与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内容高度一致,字体、排版、纸张、墨迹均符合明初风格。更令人惊异的是,其中一页内容为《礼记·大学》节选,与现存《永乐大典》残卷编号吻合,但此前从未在已知版本中出现。
中英专家初步回应:
英国牛津大学东亚系主任斯蒂芬·贝内特教授表示:“这不仅是文献学上的奇迹,更可能改写我们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知。这意味着《永乐大典》或在16世纪早期已流入欧洲,时间远早于我们所认定的明清对西方的被动开放。”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专家王启明研究员指出:“《永乐大典》全书已佚80%以上,任何残页都是无价之宝。但这次在欧洲修道院发现的真迹,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尤为重大。它至少说明,西方在近代早期可能就接触并研究了中国典籍。”
“西方伪史论”再掀讨论热潮:
近年来,有关“西方伪史论”的观点在部分学者间引发争议,认为近现代西方主导的历史叙述有选择性忽略或弱化了非西方文明对世界知识体系的贡献。《永乐大典》作为15世纪世界最大百科全书,其完整性和流向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焦点。
此次在英国修道院发现残卷的事件,被认为是对“西方早期接触并可能借鉴中华知识体系”观点的有力支持。
后续工作与国际合作:
英国文化遗产署已将发现地点列为重点保护区,并计划与中国文物部门展开联合研究和文物归还谈判。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正筹备派遣专家组赴英进行进一步鉴定与文献对照。
有关发现的全文档影像、碳十四检测结果和详细考古报告,将于2025年10月在北京与伦敦两地同步公开发布。
编者按:
这批《永乐大典》残卷的横空出世,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也再次提醒我们:全球文明史远比我们教科书上的版本更为复杂与多元。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或许仍埋藏着无数等待重写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