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转自 Mountainlion 在 军事天地(Military) 的帖子:中共高层在进行“去习化”?
2022年8月1日是中共所谓建军95周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整个版面的大标题都是红色,写的都是所谓“伟大”、“复兴”、“习近平强军思想”云云。
唐靖远指出,通过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今年的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是最为低调的,出现版面最小、文字最少、色彩最黑、没有一点红色的情况。
今年7月30日,中共驻港部队举行庆祝中共建军98周年招待会,驻港部队司令彭京堂在讲话致辞中对习近平只字未提。
中共军报报道,在今年8月1日上午,中共驻澳部队举行招待会,驻澳部队司令于长江在致辞中只提到贯彻所谓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同样对习近平只字未提。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5/08/03/2899684.html
(转载)中共高层在进行“去习化”?
版主: minquan
#2 Re: (转载)中共高层在进行“去习化”?
据中共官媒报导,2025年8月3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这标志着中共高层进入为期十天至两周的暑期北戴河休假期。
中共二十大后,蔡奇2023年8月3日、2024年8月3日也在北戴河会见暑期休假专家。对比中共党媒新华社的报导,相比过去两年,蔡奇今年现身北戴河,有两大异常之处。
其一,蔡奇2023年发言中强调并吹捧中共党魁习近平重视所谓人才工作;2024年吹捧习的力度有所减弱;2025年则强调“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023年报导中,蔡奇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重大部署”。蔡奇还吹捧习“引领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4年报导中,蔡奇称,习近平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未出现“重大部署”、“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等吹捧字眼。
2025年报导中,蔡奇强调“党中央”重视所谓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未再提习“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及“重大部署”等;也无明显吹捧习的字眼。
2024年7月中共三中全会以来,有关习近平健康与权力危机的传闻不断,中共党媒包括军报弱化习的“一尊”地位,突出“党中央”及“集体领导”等现象受外界关注。
与之呼应,蔡奇连续三年在北戴河会见专家时的发言,措辞出现敏感变化,也折射去年至今中共高层政局或已发生微妙变化。
二,副国级高官姜信治未按惯例陪同蔡奇会见专家。
据中共党媒新华社报导,2023年与2024年,蔡奇在北戴河会见休假专家时,中共政治局委员、时任中组部部长李干杰,国务委员谌贻琴,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三名副国级高官陪同参加会见活动。
但今年,仅有中共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石泰峰,国务委员谌贻琴两名副国级高官陪同蔡奇参加会见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未按惯例现身。
姜信治,1958年2月出生,现已年满67岁。曾任肃省政府秘书长,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5年12月任中组部副部长,2017年11月,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晋升正部长级。202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晋升副国级,并继续兼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姜信治自2015年12月至今,在中组部任职近十年。
2025年4月2日,中共官方证实政治局委员石泰峰和李干杰的职务对调,石泰峰转任中共中组部部长,李干杰转任中共统战部部长。
李干杰是中共党魁习近平及其前任陈希的清华校友。习近平十八大上台后,陈希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部长期间,李干杰获大力提拔,仕途一路蹿升。
李干杰调职前后有诸多异常动向,尤其中组部多名高官或被调离或被查,其老乡湖南籍高官接连落马,为李干杰仕途蒙上阴影。
2025年7月1日,中共官方报导称,中共政治局委员马兴瑞不再兼任新疆党委书记,另有任用;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小江接任新疆党委书记。中组部协助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黄建发在新疆干部会议上宣布了上述决定。这是黄建发首次以“协助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的身份现身。
黄建发现年60岁,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浙江省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等职,2023年3月,任中共中组部副部长。
2025年2月,蔡奇会见老挝外宾,陪同官员中,中组部副部长黄建发坐在刘建超、曲青山两个正部级官员之间,排在曲青山之后的是孔绍逊等其他副部级官员。黄建发的座次表明,他已经晋升正部长级。
副国级高官姜信治未按惯例现身北戴河,陪同蔡奇会见专家,是否意味着他已卸任中部组常务副部长,改由黄建发接任?有待进一步观察。
按惯例,中共北戴河会议及四中全会攸关下一届高层人事布局。敏感时刻,中组部长异常换人,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活动异常,隐现中共政局暗潮汹涌。
站内帖子:李燕铭:蔡奇现身北戴河 两大异常
中共二十大后,蔡奇2023年8月3日、2024年8月3日也在北戴河会见暑期休假专家。对比中共党媒新华社的报导,相比过去两年,蔡奇今年现身北戴河,有两大异常之处。
其一,蔡奇2023年发言中强调并吹捧中共党魁习近平重视所谓人才工作;2024年吹捧习的力度有所减弱;2025年则强调“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023年报导中,蔡奇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重大部署”。蔡奇还吹捧习“引领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4年报导中,蔡奇称,习近平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未出现“重大部署”、“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等吹捧字眼。
2025年报导中,蔡奇强调“党中央”重视所谓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未再提习“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及“重大部署”等;也无明显吹捧习的字眼。
2024年7月中共三中全会以来,有关习近平健康与权力危机的传闻不断,中共党媒包括军报弱化习的“一尊”地位,突出“党中央”及“集体领导”等现象受外界关注。
与之呼应,蔡奇连续三年在北戴河会见专家时的发言,措辞出现敏感变化,也折射去年至今中共高层政局或已发生微妙变化。
二,副国级高官姜信治未按惯例陪同蔡奇会见专家。
据中共党媒新华社报导,2023年与2024年,蔡奇在北戴河会见休假专家时,中共政治局委员、时任中组部部长李干杰,国务委员谌贻琴,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三名副国级高官陪同参加会见活动。
但今年,仅有中共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石泰峰,国务委员谌贻琴两名副国级高官陪同蔡奇参加会见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未按惯例现身。
姜信治,1958年2月出生,现已年满67岁。曾任肃省政府秘书长,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5年12月任中组部副部长,2017年11月,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晋升正部长级。202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晋升副国级,并继续兼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姜信治自2015年12月至今,在中组部任职近十年。
2025年4月2日,中共官方证实政治局委员石泰峰和李干杰的职务对调,石泰峰转任中共中组部部长,李干杰转任中共统战部部长。
李干杰是中共党魁习近平及其前任陈希的清华校友。习近平十八大上台后,陈希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部长期间,李干杰获大力提拔,仕途一路蹿升。
李干杰调职前后有诸多异常动向,尤其中组部多名高官或被调离或被查,其老乡湖南籍高官接连落马,为李干杰仕途蒙上阴影。
2025年7月1日,中共官方报导称,中共政治局委员马兴瑞不再兼任新疆党委书记,另有任用;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小江接任新疆党委书记。中组部协助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黄建发在新疆干部会议上宣布了上述决定。这是黄建发首次以“协助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的身份现身。
黄建发现年60岁,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浙江省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等职,2023年3月,任中共中组部副部长。
2025年2月,蔡奇会见老挝外宾,陪同官员中,中组部副部长黄建发坐在刘建超、曲青山两个正部级官员之间,排在曲青山之后的是孔绍逊等其他副部级官员。黄建发的座次表明,他已经晋升正部长级。
副国级高官姜信治未按惯例现身北戴河,陪同蔡奇会见专家,是否意味着他已卸任中部组常务副部长,改由黄建发接任?有待进一步观察。
按惯例,中共北戴河会议及四中全会攸关下一届高层人事布局。敏感时刻,中组部长异常换人,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活动异常,隐现中共政局暗潮汹涌。
站内帖子:李燕铭:蔡奇现身北戴河 两大异常

#3 Re: (转载)中共高层在进行“去习化”?
禁卫军开始向周家和陈家直接表忠心
站内帖子:《解放军报》刊登来自北京卫戍区警卫师的评论员文章: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猛批大言不惭地表扬或自我表扬的领导作风等
1973年,周恩来同志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看到一些群众仍缺衣少食,他十分自责:解放都这么久了,乡亲们的生活还这么苦,是我这个共和国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乡亲们。这种自愧、自歉、自责和自省,彰显的是血脉相依的百姓情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知耻后勇的奋发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非草木,岂能无羞?羞愧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一种为正义、高尚和良知而斗争的精神力量。时时反思自己“有愧”之处,是正己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是“一种革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看到农民辛勤耕耘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后,写诗自责,“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自愧之心呼之欲出。后人赞之曰:“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心也。”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人处世知羞愧,才不致失尊严;为官从政知羞愧,才不致辱官德。“上不愧党,下不愧民”,是党员干部应该追求的境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存有羞愧感,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董必武赋诗感慨,“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田家英经常提醒自己,“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努力奉献,忘我工作,才不会对溢美之词欣然自得、对微不足道的成绩孤芳自赏,更不会大言不惭地“表扬与自我表扬”。
任务完成得无论多么圆满,也会留下改进空间;成绩无论有多么辉煌,也不能只算在自己一个人头上。陈毅同志在千军万马中、在强敌面前,从来是谈笑自若、脸不变色。但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时,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脸烧得坐不住”,当即对主持人说:“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
所谓“有愧”之心,并非故作矫情的虚伪,而是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与他的职位、职称、荣誉应有标准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与群众公认、历史评价的差异。党员干部只有常怀“有愧”之心,在成绩面前保持永不懈怠的清醒,在赞扬声中坚定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差距面前扛起扬鞭奋蹄的责任,努力做到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基层官兵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尽善尽美,才能达到保尔·柯察金描绘的境界:人生壮丽,无愧无悔。
(作者单位:66429部队)
站内帖子:《解放军报》刊登来自北京卫戍区警卫师的评论员文章: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猛批大言不惭地表扬或自我表扬的领导作风等
1973年,周恩来同志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看到一些群众仍缺衣少食,他十分自责:解放都这么久了,乡亲们的生活还这么苦,是我这个共和国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乡亲们。这种自愧、自歉、自责和自省,彰显的是血脉相依的百姓情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知耻后勇的奋发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非草木,岂能无羞?羞愧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一种为正义、高尚和良知而斗争的精神力量。时时反思自己“有愧”之处,是正己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是“一种革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看到农民辛勤耕耘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后,写诗自责,“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自愧之心呼之欲出。后人赞之曰:“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心也。”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人处世知羞愧,才不致失尊严;为官从政知羞愧,才不致辱官德。“上不愧党,下不愧民”,是党员干部应该追求的境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存有羞愧感,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董必武赋诗感慨,“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田家英经常提醒自己,“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努力奉献,忘我工作,才不会对溢美之词欣然自得、对微不足道的成绩孤芳自赏,更不会大言不惭地“表扬与自我表扬”。
任务完成得无论多么圆满,也会留下改进空间;成绩无论有多么辉煌,也不能只算在自己一个人头上。陈毅同志在千军万马中、在强敌面前,从来是谈笑自若、脸不变色。但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时,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脸烧得坐不住”,当即对主持人说:“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
所谓“有愧”之心,并非故作矫情的虚伪,而是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与他的职位、职称、荣誉应有标准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与群众公认、历史评价的差异。党员干部只有常怀“有愧”之心,在成绩面前保持永不懈怠的清醒,在赞扬声中坚定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差距面前扛起扬鞭奋蹄的责任,努力做到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基层官兵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尽善尽美,才能达到保尔·柯察金描绘的境界:人生壮丽,无愧无悔。
(作者单位:66429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