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1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甲骨文胸针
2025-03-30 13:12
安徽
导读
贞观九年,大秦主教阿罗本携景教入长安,得唐太宗礼遇。玄宗亲题碑文,郭子仪盛赞其功,然千年后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疑窦重重:柳体碑文早于柳公权出生,帝王推崇却无史载,波斯经教与景教混为一谈。当传教士"恰巧"在西安掘出此碑,正如他们在埃及、敦煌"发现"文物般蹊跷,虚构历史只为证伪千年华夏文明。
在西方人讲述的历史里,景教这个基督教的分支,在唐朝的贞观时期就传到了咱们国家。它在中国火了210年,但后来因为唐武宗要消灭佛教,结果景教也被连累了,最后就慢慢没落了。
我们能了解这段历史,多亏了明末时候发现的一块叫“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的石头。那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西安周至那边(也有人说是西安西边城外),有个农民在挖地打算盖房子,无意间刨出了一块大石头,重得有两吨。周围啥别的东西都没有,就这块碑,上面刻着“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这几个大字,整个碑上大概写了1800多个字。
那时候,在中国传教的一个叫卜弥格的外国人写了件事:耶稣会的一个神父给一个叫Philippe王的人全家进行了洗礼,还专门跑到三原去了,那里是明末信教的人王徵的老家。就在几个月前,周至那边的人在砌墙挖地时挖到了一块石头碑。后来,这位神父就带着Philippe王一起去看那块碑了。简单来说,就是在西方传教士到西安那会儿,那块石碑碰巧就被挖出来了。
事儿是这样的:挖出来的石碑,就真的靠谱吗?这事儿咱们不能一眼就认定。你看那石碑上写的,明摆着西方在瞎扯咱们中国的历史,就是想给基督教在中国找个由头,好更方便地传教。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心思不纯,手段也不光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块碑真的很奇怪,你比如说吧,它被挖出来的时候,那碑文跟新的一样清楚,可它已经被埋了800年了。而且,碑上刻的主题词是“中国”,这跟我们古代人说话的习惯不太一样。不过这些奇怪的地方,其实都能找到些说得通的解释,咱们就先放一边。现在,咱们来简单瞅瞅这块碑文,它真的太神奇了。
贞观时期,有个叫阿罗本的大秦国主教,他从叙利亚远道而来,到了咱们中土,时间是公元635年,直接到了长安城。唐太宗知道了,就让房玄龄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到城外去迎接阿罗本。后来,李世民在皇宫里头跟阿罗本聊了很多,还让他留在宫里翻译经书。过了三年,李世民觉得阿罗本他们教的东西挺好的,能帮人也能做好事,就下命令在全国推广,这个教叫景教。他还在京城义宁坊建了个大秦寺,其实就是他们的教堂。
高宗那时候,李治特别“崇拜正道”,就在全国各个州都建了景寺,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从那以后,景教寺就在各个城里都扎了根。这样一来,老百姓家里头日子好过多了,都挺美满幸福的。
在玄宗那时候,他让宁国等五位郡主亲自跑到景教那个很吉利的寺庙里,去建了个拜神的地方。接着,他又派大将军高力士送去了五皇的画像,放在寺庙里头。还有,他让罗含主持、普论他们一共七个人,在兴庆宫和洁和主教一起做礼拜。最后,唐玄宗还亲自在教堂写了字,立了碑。
后来的唐朝皇上们也挺支持景教,就连郭子仪那家伙,不光把以前的教堂给修修补补,还新建了不少。他甚至说,现在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大唐国家昌盛、百姓安乐,全都是景教的功劳。
最后,在公元781年那会儿,有个叫伊斯的胡僧(看上面的剧照),他在大秦寺里头立了块碑。算一算,那时候景教传到中国都已经150年了。说到845年唐武宗灭佛那会儿,有人说连景教也遭了殃,后来就没了声响,教徒们还把这块碑给埋到了地下。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己猜的。
反正,老一辈的人都这么说,景教在唐朝那会儿火了有210年,而且大部分时候都真真切切地得到了皇家的撑腰。
【西方虚构了中国历史】
看这块碑文,很明显是后人瞎编的,根本不可能是真事儿。这碑,问题一大堆。比如说,碑文的字体是柳体,可那时候柳公权才两岁,怎么可能刻碑?还有,碑上写的吕秀岩(就是写碑文的那个人)的经历,跟咱们查的历史资料也对不上。再来说说另外两个疑点:
首先,历史上压根没提这事儿。
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对景教那是相当支持,特别是李治,他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让景教的寺庙开满了各个城市。你说这事儿,怎么可能没留下点文字记录?可奇怪的是,咱们翻遍了正儿八经的史书、那些小道消息的书,还有文人墨客写的诗、笔记啥的,愣是没找到关于景教的半个字。这不是逗人玩嘛!
跟“景教”有点关系的,可能就是古籍里提到的“波斯经教”。《唐会要》里写着,“波斯和尚阿罗本千里迢迢带着经教,来到长安进贡”,这里头可没提阿罗本是大秦那边的人,不光是《唐会要》,其他古籍里也找不到“景教”这个名字。再说了,波斯那些宗教的仪式,唐朝的古籍上也有写,跟基督教的仪式一模一样。
说白了,就算“波斯经教”真的是“景教”,但在唐宋时候的书里,你根本找不到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大力扶持“波斯经教”的证据。其实想想也明白,李唐皇室都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把道教当成国宝,怎么可能再去使劲儿捧一个外来的景教,这怎么想都不合理。
再者,就是往后的传递与发展。
景教在唐朝盛行了210年,可以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难道就因为唐武宗搞了个灭佛运动,景教就一下子消失了?这怎么想都不可能嘛!唐朝地方大,人多,景教如果真的到处都是,那信徒肯定少不了,而且里面肯定还有特别信得深的。这样一来,景教的信徒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全没了?你看那波斯拜火教,势力比景教小多了吧,后来还变着法儿地搞出了明教这些。那景教当时那么火,怎么可能突然间就完全没了!
唐朝末年那会儿,世道混乱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心里头没着没落的,所以就更想找点精神安慰,这样一来,信教的人就多了起来。就像是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那会儿,佛教可算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好时候,传播得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要说那个景教,它在唐朝要是火了210年,那到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这种乱世,肯定更是能趁机壮大一把。
所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肯定是假的,很可能是明朝末年那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联手做的手脚。他们悄悄把“波斯经教”改成了“景教”,想搅浑水,好传播他们的教义。他们想证明,一千多年前基督教就已经在中国“火”了,那现在大家当然应该接受基督教。而且,这样一来,也能显示耶教历史有多悠久。
不过,那造假的手法太过火了,内容根本站不住脚。但仔细想想,真是挺吓人的。假如他们没搞得那么夸张,没大肆吹捧李世民他们多推崇,也没说景教寺庙到处都是,仅仅是照史书那样,把“景教”和“波斯经教”给搞混了,那我们对这碑会咋看?到那时候,要是西方偷偷改了咱们的历史,咱们说不定还真就被蒙在鼓里,真就信了他们改过的历史了!
最后,咱们聊聊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有三个方面挺值得琢磨琢磨:
再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世没多久,明朝末年的传教士艾儒略,在泉州撞见了一块景教的墓碑。到了1908年,法国那位叫伯希和的汉学家,又在敦煌淘到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手抄本......你说这西方人,走到哪儿都能挖出当地人愣是瞧不见的历史宝贝,在古埃及是这样,在两河流域也是这样,到了咱们中国,还是这样!
第三点,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史料多得是,可你瞧那些西方人,居然敢在这儿动手脚,伪造历史,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拿李世民这些大人物来当幌子。那要是换到那些史料匮乏的国家,他们岂不是要更加肆无忌惮,手段更狠?想想都知道,他们会把各种假材料编得天花乱坠,互相印证,到时候你想推翻都难。所以,对待西方那边发现或者“挖出来”的文物,咱们还是得多个心眼,小心为上。
甲骨文胸针
2025-03-30 13:12
安徽
导读
贞观九年,大秦主教阿罗本携景教入长安,得唐太宗礼遇。玄宗亲题碑文,郭子仪盛赞其功,然千年后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疑窦重重:柳体碑文早于柳公权出生,帝王推崇却无史载,波斯经教与景教混为一谈。当传教士"恰巧"在西安掘出此碑,正如他们在埃及、敦煌"发现"文物般蹊跷,虚构历史只为证伪千年华夏文明。
在西方人讲述的历史里,景教这个基督教的分支,在唐朝的贞观时期就传到了咱们国家。它在中国火了210年,但后来因为唐武宗要消灭佛教,结果景教也被连累了,最后就慢慢没落了。
我们能了解这段历史,多亏了明末时候发现的一块叫“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的石头。那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西安周至那边(也有人说是西安西边城外),有个农民在挖地打算盖房子,无意间刨出了一块大石头,重得有两吨。周围啥别的东西都没有,就这块碑,上面刻着“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这几个大字,整个碑上大概写了1800多个字。
那时候,在中国传教的一个叫卜弥格的外国人写了件事:耶稣会的一个神父给一个叫Philippe王的人全家进行了洗礼,还专门跑到三原去了,那里是明末信教的人王徵的老家。就在几个月前,周至那边的人在砌墙挖地时挖到了一块石头碑。后来,这位神父就带着Philippe王一起去看那块碑了。简单来说,就是在西方传教士到西安那会儿,那块石碑碰巧就被挖出来了。
事儿是这样的:挖出来的石碑,就真的靠谱吗?这事儿咱们不能一眼就认定。你看那石碑上写的,明摆着西方在瞎扯咱们中国的历史,就是想给基督教在中国找个由头,好更方便地传教。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心思不纯,手段也不光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块碑真的很奇怪,你比如说吧,它被挖出来的时候,那碑文跟新的一样清楚,可它已经被埋了800年了。而且,碑上刻的主题词是“中国”,这跟我们古代人说话的习惯不太一样。不过这些奇怪的地方,其实都能找到些说得通的解释,咱们就先放一边。现在,咱们来简单瞅瞅这块碑文,它真的太神奇了。
贞观时期,有个叫阿罗本的大秦国主教,他从叙利亚远道而来,到了咱们中土,时间是公元635年,直接到了长安城。唐太宗知道了,就让房玄龄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到城外去迎接阿罗本。后来,李世民在皇宫里头跟阿罗本聊了很多,还让他留在宫里翻译经书。过了三年,李世民觉得阿罗本他们教的东西挺好的,能帮人也能做好事,就下命令在全国推广,这个教叫景教。他还在京城义宁坊建了个大秦寺,其实就是他们的教堂。
高宗那时候,李治特别“崇拜正道”,就在全国各个州都建了景寺,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从那以后,景教寺就在各个城里都扎了根。这样一来,老百姓家里头日子好过多了,都挺美满幸福的。
在玄宗那时候,他让宁国等五位郡主亲自跑到景教那个很吉利的寺庙里,去建了个拜神的地方。接着,他又派大将军高力士送去了五皇的画像,放在寺庙里头。还有,他让罗含主持、普论他们一共七个人,在兴庆宫和洁和主教一起做礼拜。最后,唐玄宗还亲自在教堂写了字,立了碑。
后来的唐朝皇上们也挺支持景教,就连郭子仪那家伙,不光把以前的教堂给修修补补,还新建了不少。他甚至说,现在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大唐国家昌盛、百姓安乐,全都是景教的功劳。
最后,在公元781年那会儿,有个叫伊斯的胡僧(看上面的剧照),他在大秦寺里头立了块碑。算一算,那时候景教传到中国都已经150年了。说到845年唐武宗灭佛那会儿,有人说连景教也遭了殃,后来就没了声响,教徒们还把这块碑给埋到了地下。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己猜的。
反正,老一辈的人都这么说,景教在唐朝那会儿火了有210年,而且大部分时候都真真切切地得到了皇家的撑腰。
【西方虚构了中国历史】
看这块碑文,很明显是后人瞎编的,根本不可能是真事儿。这碑,问题一大堆。比如说,碑文的字体是柳体,可那时候柳公权才两岁,怎么可能刻碑?还有,碑上写的吕秀岩(就是写碑文的那个人)的经历,跟咱们查的历史资料也对不上。再来说说另外两个疑点:
首先,历史上压根没提这事儿。
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对景教那是相当支持,特别是李治,他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让景教的寺庙开满了各个城市。你说这事儿,怎么可能没留下点文字记录?可奇怪的是,咱们翻遍了正儿八经的史书、那些小道消息的书,还有文人墨客写的诗、笔记啥的,愣是没找到关于景教的半个字。这不是逗人玩嘛!
跟“景教”有点关系的,可能就是古籍里提到的“波斯经教”。《唐会要》里写着,“波斯和尚阿罗本千里迢迢带着经教,来到长安进贡”,这里头可没提阿罗本是大秦那边的人,不光是《唐会要》,其他古籍里也找不到“景教”这个名字。再说了,波斯那些宗教的仪式,唐朝的古籍上也有写,跟基督教的仪式一模一样。
说白了,就算“波斯经教”真的是“景教”,但在唐宋时候的书里,你根本找不到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大力扶持“波斯经教”的证据。其实想想也明白,李唐皇室都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把道教当成国宝,怎么可能再去使劲儿捧一个外来的景教,这怎么想都不合理。
再者,就是往后的传递与发展。
景教在唐朝盛行了210年,可以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难道就因为唐武宗搞了个灭佛运动,景教就一下子消失了?这怎么想都不可能嘛!唐朝地方大,人多,景教如果真的到处都是,那信徒肯定少不了,而且里面肯定还有特别信得深的。这样一来,景教的信徒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全没了?你看那波斯拜火教,势力比景教小多了吧,后来还变着法儿地搞出了明教这些。那景教当时那么火,怎么可能突然间就完全没了!
唐朝末年那会儿,世道混乱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心里头没着没落的,所以就更想找点精神安慰,这样一来,信教的人就多了起来。就像是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那会儿,佛教可算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好时候,传播得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要说那个景教,它在唐朝要是火了210年,那到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这种乱世,肯定更是能趁机壮大一把。
所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肯定是假的,很可能是明朝末年那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联手做的手脚。他们悄悄把“波斯经教”改成了“景教”,想搅浑水,好传播他们的教义。他们想证明,一千多年前基督教就已经在中国“火”了,那现在大家当然应该接受基督教。而且,这样一来,也能显示耶教历史有多悠久。
不过,那造假的手法太过火了,内容根本站不住脚。但仔细想想,真是挺吓人的。假如他们没搞得那么夸张,没大肆吹捧李世民他们多推崇,也没说景教寺庙到处都是,仅仅是照史书那样,把“景教”和“波斯经教”给搞混了,那我们对这碑会咋看?到那时候,要是西方偷偷改了咱们的历史,咱们说不定还真就被蒙在鼓里,真就信了他们改过的历史了!
最后,咱们聊聊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有三个方面挺值得琢磨琢磨:
再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世没多久,明朝末年的传教士艾儒略,在泉州撞见了一块景教的墓碑。到了1908年,法国那位叫伯希和的汉学家,又在敦煌淘到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手抄本......你说这西方人,走到哪儿都能挖出当地人愣是瞧不见的历史宝贝,在古埃及是这样,在两河流域也是这样,到了咱们中国,还是这样!
第三点,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史料多得是,可你瞧那些西方人,居然敢在这儿动手脚,伪造历史,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拿李世民这些大人物来当幌子。那要是换到那些史料匮乏的国家,他们岂不是要更加肆无忌惮,手段更狠?想想都知道,他们会把各种假材料编得天花乱坠,互相印证,到时候你想推翻都难。所以,对待西方那边发现或者“挖出来”的文物,咱们还是得多个心眼,小心为上。
#3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准其传教,并为其建寺;至建中二年(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竖立之时,景教已在中国活动了近150年。
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781年2月4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
唐会昌五年(84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六十余年后,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而景教亦自此沉寂。
明天启三年(1623年,一说天启五年〔162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西郊(一说周至县)偶然出土,出土后就近移入金胜寺(唐代称崇圣寺)。当时耶稣会士极重视此一发现,并将碑文译成了多种外国文字。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置金胜寺中近三百年,遇清末农民起义,正殿及碑亭毁于战火,而碑石幸存,其后暴露旷野多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丹麦记者何乐模密谋盗碑,贿寺中老僧雇石匠,以同样石料同样尺寸重新刻制一碑,图以复制碑换出原碑暗中运往伦敦。安排搬运之际,消息走漏,政府及时制止,保住原碑;交涉后只允许其运走两吨重之复制碑(复制碑其后辗转运往纽约,最后为教徒购赠梵蒂冈)。原碑移置西安城内碑林护藏,以绝其觊觎。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781年2月4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
唐会昌五年(84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六十余年后,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而景教亦自此沉寂。
明天启三年(1623年,一说天启五年〔162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西安西郊(一说周至县)偶然出土,出土后就近移入金胜寺(唐代称崇圣寺)。当时耶稣会士极重视此一发现,并将碑文译成了多种外国文字。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置金胜寺中近三百年,遇清末农民起义,正殿及碑亭毁于战火,而碑石幸存,其后暴露旷野多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丹麦记者何乐模密谋盗碑,贿寺中老僧雇石匠,以同样石料同样尺寸重新刻制一碑,图以复制碑换出原碑暗中运往伦敦。安排搬运之际,消息走漏,政府及时制止,保住原碑;交涉后只允许其运走两吨重之复制碑(复制碑其后辗转运往纽约,最后为教徒购赠梵蒂冈)。原碑移置西安城内碑林护藏,以绝其觊觎。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5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质疑伪造论据。
史书记载缺失:碑文提及唐太宗至德宗六位皇帝支持景教,但正史、野史均未明确记载“景教”,仅有《唐会要》提及“波斯僧阿罗本”而未涉基督教分支。
碑文用语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流行中国”等表述不符合唐代文言习惯,且碑文自称“景教”而非唐代文献中的“波斯经教”。
出土背景存疑:明末出土恰逢西方传教士在华活跃期,质疑者推测其可能被仿刻或篡改以助推基督教传播。
史书记载缺失:碑文提及唐太宗至德宗六位皇帝支持景教,但正史、野史均未明确记载“景教”,仅有《唐会要》提及“波斯僧阿罗本”而未涉基督教分支。
碑文用语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流行中国”等表述不符合唐代文言习惯,且碑文自称“景教”而非唐代文献中的“波斯经教”。
出土背景存疑:明末出土恰逢西方传教士在华活跃期,质疑者推测其可能被仿刻或篡改以助推基督教传播。
#6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作为唐代景教传播的重要实物证据,自明代出土以来便引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激烈争论。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由景教僧人景净撰写,记载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自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后的传播历程。碑文内容涉及教义、皇室支持、寺院建设等,并附有叙利亚文题名,成为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物证。然而,围绕其真实性,学界始终存在争议:碑刻本身是否为唐代原物?碑文内容是否存在后世篡改或夸大?名称演变(“波斯经教”与“景教”)是否为后人重构?本文通过综合碑刻实物、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及学术研究,试图厘清其“真实”与“夸大”之界限。
从物理特征来看,《景教碑》的真实性无可置疑。碑石材质为唐代常见的青石,形制高279厘米、宽99厘米,符合唐代立碑规范。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检测显示,碑石风化程度与唐代碑刻一致,未见后世重刻痕迹。碑文字体虽被部分学者误认为柳公权风格,但实际属于唐代中晚期的官方碑刻书风(近似褚遂良、欧阳询一脉),早于柳公权(778–865年)活跃时期,排除了“柳体”争议。此外,碑侧及底部的叙利亚文题名约300字,记载了景教教义、传教士名单及在华活动记录,内容与汉文碑文呼应,且未提及“波斯”,而自称“拿撒勒教派”(Nasraye),与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关联。这一双语文本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碑刻的原始性。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景教文献(如《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一神论》)与碑文内容高度一致,术语(如“世尊”“真如”)相同,且均使用佛教化表述,证明两者同属唐代景教文本,形成多重证据链。
然而,碑文内容的真实性需辩证看待。其对景教传播规模的描述存在明显夸大。碑文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暗示景教在全国广泛传播。然而,唐代全国约300余州,若真有“百寺”,应有地方志或考古证据。但目前仅存西安碑林一碑、敦煌文献及少量壁画(如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表明景教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及文人笔记(如《酉阳杂俎》)均未提及景教,侧面反映其小众地位。此外,碑文对皇室支持的书写亦存在攀附性。如称太宗“诏许传教”、高宗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玄宗“赐寺僧满”,但正史未载具体细节。唐代对外来宗教普遍采取“听任传教、不加压制”的政策,未给予特殊优待。例如,玄宗时期景教徒伊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碑文称其“效节于王家”,可能是换取官方庇护的策略。
名称演变的讨论则揭示了景教传播的本土化策略。景教初传入时称“波斯经教”,因其传教士多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然而,6世纪后波斯被阿拉伯帝国征服,景教徒为淡化波斯背景,强调其源于罗马-叙利亚传统的“大秦”渊源,改称“大秦景教”。唐代官方文献(如《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波斯经教”,敦煌文献亦保留“波斯”痕迹(如《序听迷诗所经》称“阿罗本在波斯国七帝时,奉使来唐国”),而碑文通篇使用“大秦景教”,反映名称的主动调整。这种演变与唐代宗教政策及文化认同密切相关:唐朝视“大秦”为文明古国(《旧唐书·拂菻传》称其“俗尚修文,颇称安乐”),景教徒通过强调“大秦”渊源更易获得支持。例如,唐高宗时期将“波斯寺”改称“大秦寺”,玄宗时期敕令“每岁诞节,赐寺僧满”,景教寺院正式纳入国家宗教体系。名称调整绝非后人篡改,而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学术界对《景教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叙利亚文题名的补刻可能及“中国”一词的现代性误读。有学者推测叙利亚文部分为17世纪耶稣会士伪造,但西安碑林检测显示碑石整体风化一致,无补刻痕迹。此外,碑文标题“中国”一词引发讨论,因唐代官方自称“大唐”,而“中国”多指中原文化圈,与“夷狄”“海外”对举。碑文使用“中国”意在强调景教传播的地理范围,并非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符合唐代用词习惯(如《唐律疏议》称“中国之法”)。
综上所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其作为唐代景教传播的实物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碑文内容需辩证看待:碑刻本身为唐代原物,景教传入时间(635年)、寺院存在、名称演变(“波斯经教”→“景教”)等核心史实可信,且与敦煌文献、考古发现互证;但碑文对传播规模(“寺满百城”)、皇室支持细节的表述存在宣传性夸大,教义表述亦受佛教化影响,模糊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独特性。这一矛盾折射出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复杂策略,亦提醒研究者需结合多维度证据,避免孤立依赖碑文内容。作为唐代开放包容文化政策的见证,《景教碑》不仅记录了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早期尝试,更成为解读中外文明交流与碰撞的珍贵窗口。
发布于 2025-07-22 10:19・广东
从物理特征来看,《景教碑》的真实性无可置疑。碑石材质为唐代常见的青石,形制高279厘米、宽99厘米,符合唐代立碑规范。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检测显示,碑石风化程度与唐代碑刻一致,未见后世重刻痕迹。碑文字体虽被部分学者误认为柳公权风格,但实际属于唐代中晚期的官方碑刻书风(近似褚遂良、欧阳询一脉),早于柳公权(778–865年)活跃时期,排除了“柳体”争议。此外,碑侧及底部的叙利亚文题名约300字,记载了景教教义、传教士名单及在华活动记录,内容与汉文碑文呼应,且未提及“波斯”,而自称“拿撒勒教派”(Nasraye),与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关联。这一双语文本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碑刻的原始性。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景教文献(如《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一神论》)与碑文内容高度一致,术语(如“世尊”“真如”)相同,且均使用佛教化表述,证明两者同属唐代景教文本,形成多重证据链。
然而,碑文内容的真实性需辩证看待。其对景教传播规模的描述存在明显夸大。碑文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暗示景教在全国广泛传播。然而,唐代全国约300余州,若真有“百寺”,应有地方志或考古证据。但目前仅存西安碑林一碑、敦煌文献及少量壁画(如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表明景教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及文人笔记(如《酉阳杂俎》)均未提及景教,侧面反映其小众地位。此外,碑文对皇室支持的书写亦存在攀附性。如称太宗“诏许传教”、高宗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玄宗“赐寺僧满”,但正史未载具体细节。唐代对外来宗教普遍采取“听任传教、不加压制”的政策,未给予特殊优待。例如,玄宗时期景教徒伊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碑文称其“效节于王家”,可能是换取官方庇护的策略。
名称演变的讨论则揭示了景教传播的本土化策略。景教初传入时称“波斯经教”,因其传教士多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然而,6世纪后波斯被阿拉伯帝国征服,景教徒为淡化波斯背景,强调其源于罗马-叙利亚传统的“大秦”渊源,改称“大秦景教”。唐代官方文献(如《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波斯经教”,敦煌文献亦保留“波斯”痕迹(如《序听迷诗所经》称“阿罗本在波斯国七帝时,奉使来唐国”),而碑文通篇使用“大秦景教”,反映名称的主动调整。这种演变与唐代宗教政策及文化认同密切相关:唐朝视“大秦”为文明古国(《旧唐书·拂菻传》称其“俗尚修文,颇称安乐”),景教徒通过强调“大秦”渊源更易获得支持。例如,唐高宗时期将“波斯寺”改称“大秦寺”,玄宗时期敕令“每岁诞节,赐寺僧满”,景教寺院正式纳入国家宗教体系。名称调整绝非后人篡改,而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学术界对《景教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叙利亚文题名的补刻可能及“中国”一词的现代性误读。有学者推测叙利亚文部分为17世纪耶稣会士伪造,但西安碑林检测显示碑石整体风化一致,无补刻痕迹。此外,碑文标题“中国”一词引发讨论,因唐代官方自称“大唐”,而“中国”多指中原文化圈,与“夷狄”“海外”对举。碑文使用“中国”意在强调景教传播的地理范围,并非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符合唐代用词习惯(如《唐律疏议》称“中国之法”)。
综上所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其作为唐代景教传播的实物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碑文内容需辩证看待:碑刻本身为唐代原物,景教传入时间(635年)、寺院存在、名称演变(“波斯经教”→“景教”)等核心史实可信,且与敦煌文献、考古发现互证;但碑文对传播规模(“寺满百城”)、皇室支持细节的表述存在宣传性夸大,教义表述亦受佛教化影响,模糊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独特性。这一矛盾折射出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复杂策略,亦提醒研究者需结合多维度证据,避免孤立依赖碑文内容。作为唐代开放包容文化政策的见证,《景教碑》不仅记录了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早期尝试,更成为解读中外文明交流与碰撞的珍贵窗口。
发布于 2025-07-22 10:19・广东
上次由 none 在 2025年 8月 5日 18:59 修改。
#9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毕竟又蠢又疯的不多,lol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
#11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别傻蛋了。我看到有趣的,都会贴出来,并不等于我赞同或者反对。
贴出来主要目的其实是我自己备份,一点“我的主题”,就能找到。
贴出来主要目的其实是我自己备份,一点“我的主题”,就能找到。
#14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看着石碑上的字体,黄河清瞪着眼睛说假话,一口咬定是柳体。就是因为柳体晚于那个年代。
如果八十年代出土,黄河清搞不好要说那是启功体
如果八十年代出土,黄河清搞不好要说那是启功体
none 写了: 2025年 8月 5日 08:27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甲骨文胸针
2025-03-30 13:12
安徽
导读
贞观九年,大秦主教阿罗本携景教入长安,得唐太宗礼遇。玄宗亲题碑文,郭子仪盛赞其功,然千年后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疑窦重重:柳体碑文早于柳公权出生,帝王推崇却无史载,波斯经教与景教混为一谈。当传教士"恰巧"在西安掘出此碑,正如他们在埃及、敦煌"发现"文物般蹊跷,虚构历史只为证伪千年华夏文明。
在西方人讲述的历史里,景教这个基督教的分支,在唐朝的贞观时期就传到了咱们国家。它在中国火了210年,但后来因为唐武宗要消灭佛教,结果景教也被连累了,最后就慢慢没落了。
我们能了解这段历史,多亏了明末时候发现的一块叫“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的石头。那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西安周至那边(也有人说是西安西边城外),有个农民在挖地打算盖房子,无意间刨出了一块大石头,重得有两吨。周围啥别的东西都没有,就这块碑,上面刻着“大秦景教在中国盛行碑”这几个大字,整个碑上大概写了1800多个字。
那时候,在中国传教的一个叫卜弥格的外国人写了件事:耶稣会的一个神父给一个叫Philippe王的人全家进行了洗礼,还专门跑到三原去了,那里是明末信教的人王徵的老家。就在几个月前,周至那边的人在砌墙挖地时挖到了一块石头碑。后来,这位神父就带着Philippe王一起去看那块碑了。简单来说,就是在西方传教士到西安那会儿,那块石碑碰巧就被挖出来了。
事儿是这样的:挖出来的石碑,就真的靠谱吗?这事儿咱们不能一眼就认定。你看那石碑上写的,明摆着西方在瞎扯咱们中国的历史,就是想给基督教在中国找个由头,好更方便地传教。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心思不纯,手段也不光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块碑真的很奇怪,你比如说吧,它被挖出来的时候,那碑文跟新的一样清楚,可它已经被埋了800年了。而且,碑上刻的主题词是“中国”,这跟我们古代人说话的习惯不太一样。不过这些奇怪的地方,其实都能找到些说得通的解释,咱们就先放一边。现在,咱们来简单瞅瞅这块碑文,它真的太神奇了。
贞观时期,有个叫阿罗本的大秦国主教,他从叙利亚远道而来,到了咱们中土,时间是公元635年,直接到了长安城。唐太宗知道了,就让房玄龄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到城外去迎接阿罗本。后来,李世民在皇宫里头跟阿罗本聊了很多,还让他留在宫里翻译经书。过了三年,李世民觉得阿罗本他们教的东西挺好的,能帮人也能做好事,就下命令在全国推广,这个教叫景教。他还在京城义宁坊建了个大秦寺,其实就是他们的教堂。
高宗那时候,李治特别“崇拜正道”,就在全国各个州都建了景寺,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从那以后,景教寺就在各个城里都扎了根。这样一来,老百姓家里头日子好过多了,都挺美满幸福的。
在玄宗那时候,他让宁国等五位郡主亲自跑到景教那个很吉利的寺庙里,去建了个拜神的地方。接着,他又派大将军高力士送去了五皇的画像,放在寺庙里头。还有,他让罗含主持、普论他们一共七个人,在兴庆宫和洁和主教一起做礼拜。最后,唐玄宗还亲自在教堂写了字,立了碑。
后来的唐朝皇上们也挺支持景教,就连郭子仪那家伙,不光把以前的教堂给修修补补,还新建了不少。他甚至说,现在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大唐国家昌盛、百姓安乐,全都是景教的功劳。
最后,在公元781年那会儿,有个叫伊斯的胡僧(看上面的剧照),他在大秦寺里头立了块碑。算一算,那时候景教传到中国都已经150年了。说到845年唐武宗灭佛那会儿,有人说连景教也遭了殃,后来就没了声响,教徒们还把这块碑给埋到了地下。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己猜的。
反正,老一辈的人都这么说,景教在唐朝那会儿火了有210年,而且大部分时候都真真切切地得到了皇家的撑腰。
【西方虚构了中国历史】
看这块碑文,很明显是后人瞎编的,根本不可能是真事儿。这碑,问题一大堆。比如说,碑文的字体是柳体,可那时候柳公权才两岁,怎么可能刻碑?还有,碑上写的吕秀岩(就是写碑文的那个人)的经历,跟咱们查的历史资料也对不上。再来说说另外两个疑点:
首先,历史上压根没提这事儿。
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对景教那是相当支持,特别是李治,他还把阿罗本捧成了护国的大法师,让景教的寺庙开满了各个城市。你说这事儿,怎么可能没留下点文字记录?可奇怪的是,咱们翻遍了正儿八经的史书、那些小道消息的书,还有文人墨客写的诗、笔记啥的,愣是没找到关于景教的半个字。这不是逗人玩嘛!
跟“景教”有点关系的,可能就是古籍里提到的“波斯经教”。《唐会要》里写着,“波斯和尚阿罗本千里迢迢带着经教,来到长安进贡”,这里头可没提阿罗本是大秦那边的人,不光是《唐会要》,其他古籍里也找不到“景教”这个名字。再说了,波斯那些宗教的仪式,唐朝的古籍上也有写,跟基督教的仪式一模一样。
说白了,就算“波斯经教”真的是“景教”,但在唐宋时候的书里,你根本找不到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人大力扶持“波斯经教”的证据。其实想想也明白,李唐皇室都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把道教当成国宝,怎么可能再去使劲儿捧一个外来的景教,这怎么想都不合理。
再者,就是往后的传递与发展。
景教在唐朝盛行了210年,可以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难道就因为唐武宗搞了个灭佛运动,景教就一下子消失了?这怎么想都不可能嘛!唐朝地方大,人多,景教如果真的到处都是,那信徒肯定少不了,而且里面肯定还有特别信得深的。这样一来,景教的信徒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全没了?你看那波斯拜火教,势力比景教小多了吧,后来还变着法儿地搞出了明教这些。那景教当时那么火,怎么可能突然间就完全没了!
唐朝末年那会儿,世道混乱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心里头没着没落的,所以就更想找点精神安慰,这样一来,信教的人就多了起来。就像是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那会儿,佛教可算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好时候,传播得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要说那个景教,它在唐朝要是火了210年,那到了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这种乱世,肯定更是能趁机壮大一把。
所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肯定是假的,很可能是明朝末年那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联手做的手脚。他们悄悄把“波斯经教”改成了“景教”,想搅浑水,好传播他们的教义。他们想证明,一千多年前基督教就已经在中国“火”了,那现在大家当然应该接受基督教。而且,这样一来,也能显示耶教历史有多悠久。
不过,那造假的手法太过火了,内容根本站不住脚。但仔细想想,真是挺吓人的。假如他们没搞得那么夸张,没大肆吹捧李世民他们多推崇,也没说景教寺庙到处都是,仅仅是照史书那样,把“景教”和“波斯经教”给搞混了,那我们对这碑会咋看?到那时候,要是西方偷偷改了咱们的历史,咱们说不定还真就被蒙在鼓里,真就信了他们改过的历史了!
最后,咱们聊聊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有三个方面挺值得琢磨琢磨:
再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世没多久,明朝末年的传教士艾儒略,在泉州撞见了一块景教的墓碑。到了1908年,法国那位叫伯希和的汉学家,又在敦煌淘到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手抄本......你说这西方人,走到哪儿都能挖出当地人愣是瞧不见的历史宝贝,在古埃及是这样,在两河流域也是这样,到了咱们中国,还是这样!
第三点,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史料多得是,可你瞧那些西方人,居然敢在这儿动手脚,伪造历史,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拿李世民这些大人物来当幌子。那要是换到那些史料匮乏的国家,他们岂不是要更加肆无忌惮,手段更狠?想想都知道,他们会把各种假材料编得天花乱坠,互相印证,到时候你想推翻都难。所以,对待西方那边发现或者“挖出来”的文物,咱们还是得多个心眼,小心为上。
-
- 著名写手
40laqh905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4
- 帖子: 26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17日 09:54
#17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贞观九年是公元635年,从敍利亚来的基督教派-景教635年进入中国大唐李世民朝代. 同一年东正教拜占庭大马世革被阿拉伯人占领,打开阿拉伯帝国序幕. 基督教在敍利亚被摧残,而在大唐兴起二百年! 很值得研究. 神的旨意要好好揣摩. 如果碑文的中国指中原,那少林寺方丈更换意味着什么?一个假宗教衰亡,而另一个真的兴起?
“公元635年,阿拉伯军队兵分两路进攻拜占庭和萨桑波斯。东路军穿过叙利亚沙漠,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率领下歼灭了拜占庭军队五万人,占领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这使得阿拉伯占据了西亚最重要的战略枢纽。公元637年,卡迪西亚战争中,阿拉伯军队击败波斯,占领伊拉克,并于公元642年彻底灭亡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路军也获得了很大的战果。公元640年,军队攻入埃及,到公元642年,整个埃及都被阿拉伯人占领。
公元644年,欧麦尔被刺身亡。在他死后奥斯曼继任为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进行征服战争,先后征服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萨拜疆、比利亚等地区。但是奥斯曼本人原是麦加贵族倭马亚家族的成员,他的即位也标志着倭马亚家族的复兴。奥斯曼宠信族人,实行专政,这导致了人民的不满。以阿里为首形成了反对派,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教派----什叶派。与奥斯曼信奉的逊尼派相对立。公元656年,反对派包围了奥斯曼的住所,将奥斯曼杀死。阿里继任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倭马亚王家族首领穆阿维叶拒不承认阿里的统治。在叙利亚地区独立进行统治。
拥护阿里的穆斯林也逐渐产生分裂,一部分不满阿里政策的下层穆斯林脱离什叶派,另建军事民主派,并于公元661年将阿里刺杀。穆阿维叶时任叙利亚总督,借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创了阿拉伯帝国
“公元635年,阿拉伯军队兵分两路进攻拜占庭和萨桑波斯。东路军穿过叙利亚沙漠,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率领下歼灭了拜占庭军队五万人,占领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这使得阿拉伯占据了西亚最重要的战略枢纽。公元637年,卡迪西亚战争中,阿拉伯军队击败波斯,占领伊拉克,并于公元642年彻底灭亡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路军也获得了很大的战果。公元640年,军队攻入埃及,到公元642年,整个埃及都被阿拉伯人占领。
公元644年,欧麦尔被刺身亡。在他死后奥斯曼继任为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进行征服战争,先后征服了呼罗珊、亚美尼亚、阿萨拜疆、比利亚等地区。但是奥斯曼本人原是麦加贵族倭马亚家族的成员,他的即位也标志着倭马亚家族的复兴。奥斯曼宠信族人,实行专政,这导致了人民的不满。以阿里为首形成了反对派,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教派----什叶派。与奥斯曼信奉的逊尼派相对立。公元656年,反对派包围了奥斯曼的住所,将奥斯曼杀死。阿里继任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倭马亚王家族首领穆阿维叶拒不承认阿里的统治。在叙利亚地区独立进行统治。
拥护阿里的穆斯林也逐渐产生分裂,一部分不满阿里政策的下层穆斯林脱离什叶派,另建军事民主派,并于公元661年将阿里刺杀。穆阿维叶时任叙利亚总督,借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创了阿拉伯帝国
上次由 40laqh905 在 2025年 8月 5日 23:31 修改。
#18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豆包的批判
教授连AI都不如,还嗑这些田园阴谋论乐此不疲,学术精神去哪里了?
真是囊教授真身?
“对《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的批判性分析
一、核心论点的逻辑漏洞
碑文时间与字体矛盾的误读
文章认为景教碑使用柳体书法,而柳公权生于 778 年,碑文落款 781 年时柳仅 3 岁,因此断定伪造。然而:
柳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柳公权早期作品尚未形成典型风格。碑文中的 “楷书” 可能是唐代流行的欧体或颜体变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柳体。
唐代书法存在 “馆阁体” 传统,官方碑刻常由专业书吏完成,并非必须由名家题写。吕秀岩作为地方官员,其书法风格未必与柳公权直接关联。
历史记载缺失的片面性
文章声称 “正史无载”,但:
《唐会要》明确记载贞观十二年(638 年)太宗为波斯僧阿罗本建寺,与碑文内容高度吻合。
敦煌出土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700 年前后)和《宣元本经》直接证明景教文献的存在。
唐代文人笔记如《酉阳杂俎》提及 “大秦寺”,宋代《长安志》记载义宁坊的波斯胡寺,均与碑文形成互证。
景教突然消失的伪命题
文章认为景教在唐武宗灭佛后 “突然消失”,但:
景教在边疆地区(如新疆、蒙古)仍有延续,元代 “也里可温教” 即其复兴形态。
房山十字寺遗址、扬州景教墓石等考古发现,证明景教在元代仍活跃。
佛教在灭佛后亦经历低谷,但通过禅宗转型延续,景教的 “消失” 与其传教策略(依赖皇室支持)有关,而非彻底灭绝。
二、关键论据的学术反证
吕秀岩官职的合理性
文章质疑 “台州司士参军” 无地方志记载,但:
唐代地方官职记载本就不全,且吕秀岩的 “朝议郎” 为散官,“前行台州司士参军” 为职事官,可能属于暂摄或未实际赴任。
景教徒在唐代常以 “僧” 身份参与宫廷活动(如秦鸣鹤为高宗治眼疾),吕秀岩的官员身份与其宗教背景并不矛盾。
六龙碑首的逾制争议
文章称景教碑使用帝王专用的六龙碑首,但:
唐代碑首等级制度中,六龙盘绕的 “螭首” 并非帝王独有。例如,虞世南书丹的《昭仁寺碑》即采用六龙碑首,该碑为纪念阵亡将士,非皇室专用。
宗教碑使用高规格碑首符合唐代 “事死如事生” 的礼制,如法门寺佛指舍利碑亦用螭首龟趺,可见宗教碑可突破常规等级。
发现过程的客观性
文章认为景教碑在明末 “巧合” 出土,但:
明末金石学兴起,陕西地区发现唐代碑刻(如《开成石经》)并非孤例。景教碑的出土时间与西方传教士活动重叠,实为中西学术交流的产物,而非伪造。
碑文拓本在明末即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研究,他们并未质疑其真实性,反而将其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证据。
三、方法论的根本缺陷
预设立场的阴谋论倾向
文章将景教碑定性为 “西方虚构历史”,但:
碑文内容融合基督教、佛教、道教术语(如 “妙有”“慈航”),体现唐代宗教融合的特点,伪造者难以编造如此复杂的文化符号。
叙利亚文部分记载 70 位景教僧侣的名字和职称,与汉文形成双语文献,伪造难度极高。
选择性忽视考古证据
文章对敦煌文献、元代遗址等关键证据避而不谈,却强调 “无正史记载”,犯了 “诉诸沉默” 的逻辑谬误。例如:
敦煌《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发现(1908 年)与景教碑内容高度一致,证明碑文并非孤立证据。
西安出土的唐代景教陶俑、洛阳景教经幢等文物,进一步构建了景教传播的物质链条。
文化中心主义的误判
文章认为 “中国” 一词在唐代未作为国名使用,但:
“中国” 在唐代文献中确指中原地区,如《唐律疏议》称 “中华者,中国也”。碑文使用 “中国” 是强调景教在中原的传播,符合唐代语境。
类似用法可见于《唐会要》“中国” 与 “四夷” 对举,并非西方传教士的发明。
四、学术共识与历史定位
主流学界的认定
罗振玉、陈垣等学者通过碑文内容、书法风格、历史背景的交叉验证,确认其唐代真实性。
2012 年 “景教碑国际学术研讨会” 结论:碑文是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手证据”,伪造说缺乏实证支持。
伪造说的历史脉络
18 世纪伏尔泰的质疑源于欧洲宗教斗争(景教为聂斯托利派,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而非学术考据。
当代 “伪造说” 多出自民族主义立场,混淆 “历史争议” 与 “政治立场”,忽视考古学、文献学的科学方法。
碑文的文化价值
景教碑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其叙利亚文部分为研究古代中亚基督教提供了关键资料。
碑文记载的 “阿罗本入唐”“伊斯立碑” 等事件,与阿拉伯史料《经行记》(杜环)、拜占庭文献形成跨文明互证,伪造难以实现。
五、结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这篇文章通过断章取义、逻辑跳跃和阴谋论叙事,试图否定景教碑的真实性,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其方法论缺陷在于:
以孤证否定系统证据链:忽视碑文、文献、考古的多重印证,仅抓住个别疑点无限放大。
混淆历史可能性与必然性:将 “可能伪造” 等同于 “必然伪造”,违背 “疑罪从无” 的学术原则。
政治化历史解释:将文化交流事件上升为 “西方虚构中国历史”,忽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
景教碑的存在,恰恰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正如碑文所言:“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这种跨文明对话的智慧,远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所能涵盖。对待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批判,而非情绪化的否定。”
教授连AI都不如,还嗑这些田园阴谋论乐此不疲,学术精神去哪里了?
真是囊教授真身?
“对《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的批判性分析
一、核心论点的逻辑漏洞
碑文时间与字体矛盾的误读
文章认为景教碑使用柳体书法,而柳公权生于 778 年,碑文落款 781 年时柳仅 3 岁,因此断定伪造。然而:
柳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柳公权早期作品尚未形成典型风格。碑文中的 “楷书” 可能是唐代流行的欧体或颜体变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柳体。
唐代书法存在 “馆阁体” 传统,官方碑刻常由专业书吏完成,并非必须由名家题写。吕秀岩作为地方官员,其书法风格未必与柳公权直接关联。
历史记载缺失的片面性
文章声称 “正史无载”,但:
《唐会要》明确记载贞观十二年(638 年)太宗为波斯僧阿罗本建寺,与碑文内容高度吻合。
敦煌出土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700 年前后)和《宣元本经》直接证明景教文献的存在。
唐代文人笔记如《酉阳杂俎》提及 “大秦寺”,宋代《长安志》记载义宁坊的波斯胡寺,均与碑文形成互证。
景教突然消失的伪命题
文章认为景教在唐武宗灭佛后 “突然消失”,但:
景教在边疆地区(如新疆、蒙古)仍有延续,元代 “也里可温教” 即其复兴形态。
房山十字寺遗址、扬州景教墓石等考古发现,证明景教在元代仍活跃。
佛教在灭佛后亦经历低谷,但通过禅宗转型延续,景教的 “消失” 与其传教策略(依赖皇室支持)有关,而非彻底灭绝。
二、关键论据的学术反证
吕秀岩官职的合理性
文章质疑 “台州司士参军” 无地方志记载,但:
唐代地方官职记载本就不全,且吕秀岩的 “朝议郎” 为散官,“前行台州司士参军” 为职事官,可能属于暂摄或未实际赴任。
景教徒在唐代常以 “僧” 身份参与宫廷活动(如秦鸣鹤为高宗治眼疾),吕秀岩的官员身份与其宗教背景并不矛盾。
六龙碑首的逾制争议
文章称景教碑使用帝王专用的六龙碑首,但:
唐代碑首等级制度中,六龙盘绕的 “螭首” 并非帝王独有。例如,虞世南书丹的《昭仁寺碑》即采用六龙碑首,该碑为纪念阵亡将士,非皇室专用。
宗教碑使用高规格碑首符合唐代 “事死如事生” 的礼制,如法门寺佛指舍利碑亦用螭首龟趺,可见宗教碑可突破常规等级。
发现过程的客观性
文章认为景教碑在明末 “巧合” 出土,但:
明末金石学兴起,陕西地区发现唐代碑刻(如《开成石经》)并非孤例。景教碑的出土时间与西方传教士活动重叠,实为中西学术交流的产物,而非伪造。
碑文拓本在明末即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研究,他们并未质疑其真实性,反而将其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证据。
三、方法论的根本缺陷
预设立场的阴谋论倾向
文章将景教碑定性为 “西方虚构历史”,但:
碑文内容融合基督教、佛教、道教术语(如 “妙有”“慈航”),体现唐代宗教融合的特点,伪造者难以编造如此复杂的文化符号。
叙利亚文部分记载 70 位景教僧侣的名字和职称,与汉文形成双语文献,伪造难度极高。
选择性忽视考古证据
文章对敦煌文献、元代遗址等关键证据避而不谈,却强调 “无正史记载”,犯了 “诉诸沉默” 的逻辑谬误。例如:
敦煌《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发现(1908 年)与景教碑内容高度一致,证明碑文并非孤立证据。
西安出土的唐代景教陶俑、洛阳景教经幢等文物,进一步构建了景教传播的物质链条。
文化中心主义的误判
文章认为 “中国” 一词在唐代未作为国名使用,但:
“中国” 在唐代文献中确指中原地区,如《唐律疏议》称 “中华者,中国也”。碑文使用 “中国” 是强调景教在中原的传播,符合唐代语境。
类似用法可见于《唐会要》“中国” 与 “四夷” 对举,并非西方传教士的发明。
四、学术共识与历史定位
主流学界的认定
罗振玉、陈垣等学者通过碑文内容、书法风格、历史背景的交叉验证,确认其唐代真实性。
2012 年 “景教碑国际学术研讨会” 结论:碑文是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手证据”,伪造说缺乏实证支持。
伪造说的历史脉络
18 世纪伏尔泰的质疑源于欧洲宗教斗争(景教为聂斯托利派,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而非学术考据。
当代 “伪造说” 多出自民族主义立场,混淆 “历史争议” 与 “政治立场”,忽视考古学、文献学的科学方法。
碑文的文化价值
景教碑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其叙利亚文部分为研究古代中亚基督教提供了关键资料。
碑文记载的 “阿罗本入唐”“伊斯立碑” 等事件,与阿拉伯史料《经行记》(杜环)、拜占庭文献形成跨文明互证,伪造难以实现。
五、结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这篇文章通过断章取义、逻辑跳跃和阴谋论叙事,试图否定景教碑的真实性,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其方法论缺陷在于:
以孤证否定系统证据链:忽视碑文、文献、考古的多重印证,仅抓住个别疑点无限放大。
混淆历史可能性与必然性:将 “可能伪造” 等同于 “必然伪造”,违背 “疑罪从无” 的学术原则。
政治化历史解释:将文化交流事件上升为 “西方虚构中国历史”,忽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
景教碑的存在,恰恰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正如碑文所言:“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这种跨文明对话的智慧,远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所能涵盖。对待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批判,而非情绪化的否定。”
#19 Re: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间:出土石碑与史不合,西方又一次虚构中国历史
黄河清就是一坨屎。它能呆在浙江大学大放厥词,就是之江新军在习猪头的授意下要宣传汉人优越论,为太平洋战争做战前动员。
国内有不少人批驳他,例如这个中立的博主
证明景教碑非伪造,因为五代十国后中国人写不了这么好的汉字,而且直接驳斥了柳体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777910/
而且景教碑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是罢黜道教,尊各种非汉教,符合她的一贯作风,因为皇室李家自称是老子的后人。承认武则天扶持过基督教,丝毫不能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基督教在那会儿由于政治原因受过宠,更受宠的还有拜火教,摩尼教。
同一个博主,主张西方的音阶体系 不是由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发明的,支持了『伪史论』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37318969612697619
下半身思考的中国人会质疑这种博主,你到底是支持西方伪史论,还是反对西方伪史论?
黄河清这坨习近平分屎只会把中国人的脑子都搅成这种屎——你到底是帮我们打他们,还是帮他们打我们?
而把邓小平曾经提倡的实事求是抛在脑后——证明A不是西方伪史,和证明B是西方伪史,矛盾吗?
脓『教授』,你给我记住,凡是立场一贯坚定,遇到任何事都指向同一个中心思想,从来不在了立场上『模糊』的,都是纳粹文宣,都是当权者的狗腿子,包括你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