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版主: Softfist
#2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胡化汉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8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你自己无知罢了, 无论是唐,还是辽,都修过长城的, 只不过规模比较小, 不太引人注目罢了.
金国当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扰, 修了上千里的长城, 不过没啥用, 蒙古人集中力量攻击一点, 轻松突破了.
鞑清修的长城都在内地, 专门用来防止汉人百姓造反的, 另外在甘肃宁夏等地也修过长城.
金国当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扰, 修了上千里的长城, 不过没啥用, 蒙古人集中力量攻击一点, 轻松突破了.
鞑清修的长城都在内地, 专门用来防止汉人百姓造反的, 另外在甘肃宁夏等地也修过长城.
#10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康熙说了不修长城,修毛长城,修了也没卵用ruisseau 写了: 2025年 7月 31日 16:19 你自己无知罢了, 无论是唐,还是辽,都修过长城的, 只不过规模比较小, 不太引人注目罢了.
金国当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袭扰, 修了上千里的长城, 不过没啥用, 蒙古人集中力量攻击一点, 轻松突破了.
鞑清修的长城都在内地, 专门用来防止汉人百姓造反的, 另外在甘肃宁夏等地也修过长城.
金修的是界壕,不是长城
#11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鞑子对汉人非常好,这是事实
北宋政府为了从百姓身上更便捷、更强力地汲取财富,对包括食盐在内的多种日常生活必需品实施朝廷专卖政策,百姓只能吃政府控制下的高价盐。但河北地区是个例外,还存在着盐业自由市场,民众可以吃到民间商人贩卖的低价盐。宋仁宗时代,朝廷开支越来越大,终于有人钉上了河北,建议朝廷禁掉当地的盐业自由市场,改由官府专卖经营,以增加财政收入。
这项建议遭到了谏官余靖的极力反对。他上奏说:
臣尝痛燕蓟之地,陷入契丹几百年,而民忘南顾心者,大率契丹之法简易,盐麴俱贱,科役不烦故也。昔太祖推恩河朔,故许通商。今若榷之,价必腾踊,民苟怀怨,悔将何及。河朔土多盐卤,小民税地不生五谷,惟刮卤煎盐以纳二税,禁之必至逃亡。盐价若高,犯法亦众,边民怨望,非国之福,乞且仍旧通商。
余靖说,燕蓟之地被契丹占领了近百年,那里的百姓早已没有回归中原王朝的念头,主因是契丹的律法简易,契丹的盐价低贱,契丹的劳役征发不频繁。本朝太祖皇帝正是因为看到了边境对面的契丹百姓日子过得不错,过得比边境这边的大宋百姓要好,想要抵消这种对比造成的政治被动,才特许河朔地区的百姓自由通商,特许他们从民间商人那里购买低价食盐。朝廷现在如果在河北地区搞食盐专卖,盐价必定蹭蹭蹭往上涨,河北地区的百姓一定会对朝廷心生怨恨。加上河北地区土地贫瘠,农耕出产不足,很多百姓要靠着制盐卖盐过日子。如果将内地普遍实施的食盐专卖政策推广到河北地区,百姓必然活不下去,必然缴纳不起给朝廷的二税,必然会有百姓逃亡,必然会有百姓铤而走险去贩卖私盐。让边境地区百姓对朝廷心生怨念,将他们逼至犯法与逃亡的地步,绝非朝廷之福。
#13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我们河北人那时候就是北宋的香港,知道吗
北宋时代,宋辽边境地区的雄州、定州、保州、广信军一带,生活着一批特殊民众,唤做“两属户”,也叫“两输户”。顾名思义,这些百姓既属于北宋,也属于辽国;他们既要向北宋输送租赋劳役,也要向辽国输送租赋劳役。
这批 特殊百姓的存在,与宋、辽两国签订和平条约后不愿再因边界问题激化冲突有直接关系。但两属与两输,并不意味着这批特殊百姓的日子过得比普通百姓要差。相反,因为同时属于北宋与辽国,他们常常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待政策。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自端拱初,蠲其(两属户)租税,而虏人复征之。朝廷恐其人情外向,于是复使岁纳马椿火牛草以系属之,缘此各为两属。
可知自宋太宗端拱年间开始, 为了彰显北宋政府的施政宽仁与制度优越,北宋长期未向“两属户”征收田税,只摊派差役。后来考虑到辽国还在向“两属户”征收赋税,如果北宋一直不征收,可能会导致“两属户”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只归辽国管辖,忘了自己也是北宋的子民,于是北宋政府又象征性地恢复了对“两属户”的田税征收,以维系其“北宋子民”的认同感。
就北宋方面的资料来看, 除象征性的田赋正税外,“两属地”百姓承担的杂税很少,差役也常能够得到减免。如宋仁宗天圣六年,免了雄州归信、容城两县特殊百姓的“衙前军将”差役,理由是衙前差役是很可怕的东西,北宋内地百姓听到就头疼,谁被摊派上谁就大概率要阶层暴跌乃至倾家荡产。边境地区的特殊百姓一听到朝廷要给他们摊派衙前差役,“即逃入北界,深为不便”,既征不到劳役,又会造成很不好的政治影响,不如就不再摊派了。后来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又下诏免去了整个河北“两属户”的差役。
此外, 遇到灾年时,“两属地”特殊百姓得到的救济也往往多于北宋内地普通百姓。宋神宗熙宁九年,雄州发生灾荒,北宋与辽国均向“两属户”进行了赈济。宋徽宗时,雄州再次发生灾荒,当地“两属户”请求政府免除赋税,雄州太守没有应允,结果被邻近的瀛洲太守王汉之痛骂“雄州规小利,失大体,万一契丹蠲之,为朝廷羞”——责备雄州政府只算小的经济账,不算大的政治账;如果辽国免除“两属户”的赋税,而雄州地方政府不肯免除,岂不是在政治上给北宋朝廷抹黑。
因为有 上述各种特殊温暖,“两属地”百姓虽然受到许多限制(如不能自由迁徙至他处),其人口规模却没有萎缩,反在激增——宋神宗元丰年间,雄州的两属户数量是5000余户,至宋徽宗崇宁年间已增至16900余户。这个增速不是人口正常生育所能达成,可知两属之地在不断吸引人口流入。
北宋时代,宋辽边境地区的雄州、定州、保州、广信军一带,生活着一批特殊民众,唤做“两属户”,也叫“两输户”。顾名思义,这些百姓既属于北宋,也属于辽国;他们既要向北宋输送租赋劳役,也要向辽国输送租赋劳役。
这批 特殊百姓的存在,与宋、辽两国签订和平条约后不愿再因边界问题激化冲突有直接关系。但两属与两输,并不意味着这批特殊百姓的日子过得比普通百姓要差。相反,因为同时属于北宋与辽国,他们常常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待政策。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自端拱初,蠲其(两属户)租税,而虏人复征之。朝廷恐其人情外向,于是复使岁纳马椿火牛草以系属之,缘此各为两属。
可知自宋太宗端拱年间开始, 为了彰显北宋政府的施政宽仁与制度优越,北宋长期未向“两属户”征收田税,只摊派差役。后来考虑到辽国还在向“两属户”征收赋税,如果北宋一直不征收,可能会导致“两属户”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只归辽国管辖,忘了自己也是北宋的子民,于是北宋政府又象征性地恢复了对“两属户”的田税征收,以维系其“北宋子民”的认同感。
就北宋方面的资料来看, 除象征性的田赋正税外,“两属地”百姓承担的杂税很少,差役也常能够得到减免。如宋仁宗天圣六年,免了雄州归信、容城两县特殊百姓的“衙前军将”差役,理由是衙前差役是很可怕的东西,北宋内地百姓听到就头疼,谁被摊派上谁就大概率要阶层暴跌乃至倾家荡产。边境地区的特殊百姓一听到朝廷要给他们摊派衙前差役,“即逃入北界,深为不便”,既征不到劳役,又会造成很不好的政治影响,不如就不再摊派了。后来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又下诏免去了整个河北“两属户”的差役。
此外, 遇到灾年时,“两属地”特殊百姓得到的救济也往往多于北宋内地普通百姓。宋神宗熙宁九年,雄州发生灾荒,北宋与辽国均向“两属户”进行了赈济。宋徽宗时,雄州再次发生灾荒,当地“两属户”请求政府免除赋税,雄州太守没有应允,结果被邻近的瀛洲太守王汉之痛骂“雄州规小利,失大体,万一契丹蠲之,为朝廷羞”——责备雄州政府只算小的经济账,不算大的政治账;如果辽国免除“两属户”的赋税,而雄州地方政府不肯免除,岂不是在政治上给北宋朝廷抹黑。
因为有 上述各种特殊温暖,“两属地”百姓虽然受到许多限制(如不能自由迁徙至他处),其人口规模却没有萎缩,反在激增——宋神宗元丰年间,雄州的两属户数量是5000余户,至宋徽宗崇宁年间已增至16900余户。这个增速不是人口正常生育所能达成,可知两属之地在不断吸引人口流入。
#14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你说的很对
125年,北宋联金灭辽后,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随即,北宋政府将内地盐法一并移植了过来。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辽国统治时代,当地“每贯四百文得盐一百二十斤”,也就是 11.6文钱可以买到 1斤盐;北宋接收该地后,启动食盐专卖政策, “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 ”,将盐价提升到了 250-280文钱一斤, 足足是之前的 20余倍 。
至此,河北地区百姓终于吃上了朝廷的高价盐。至此,余靖当年担忧的燕云人心变冷,也成为了现实。
#19 Re: 唐朝到底是不是我们汉人政权
总设计师最大成就其实是:
俺为宝书抓翻墙的增国库收入:

把工人农民阶级偷偷顺利从国家主任忽悠成打工仔地位,偷偷改成资本主义
俺为宝书抓翻墙的增国库收入:
redot,UncleTony,chinaren,fulvshou,saibaster,mlforlife,SOD,matlab,F1450,becky,changjiang,midlander,DongshanGe,autoking,redcar,lah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