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战争肥料”思维,蒋介石有这种思维吗?
国民党有围城长春,无辜老百姓死亡几十万,只是为了赢得战争的事情吗?没有!基本可以这么说——在三年内战(1946–1949)中,国民党虽然也有严重的腐败、失误、压制言论、镇压异己等问题,但没有在战术上长期、系统地以大规模饿死平民作为主要作战手段。“长春围困”这种主动封锁导致几十万平民饿死的案例,在内战中是解放军一方的战例,而且是中共高层有意识批准并执行的战略。这就是有礼义廉耻,和无的差别!国民党:虽然腐败、军事失利、部分军纪败坏,但总体作战思路还是基于守军作战—争夺战略点,平民并非直接打击对象。共产党:在关键战役中,不排斥将平民作为战略工具,哪怕代价是几十万无辜者的生命,只要能达到军事目的。这种“手段无限化”的作风,后来在政治斗争中也延续(如镇反、大跃进、文革)。老毛准备把中国人做战争肥料,即便是死亡一半,或者让2/3的中国人做战争肥料。毛泽东的“战争肥料”思维,蒋介石有这种思维吗?
蒋介石和国民党,代表的是一个腐败、低效、残暴但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文明底线的威权政体。他们的恶,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统治之恶。他们会杀人,但他们通常不会公开赞美将饿死平民作为一种光荣的战术,大讲死亡一半人口做战争肥料。他们心中尚存一丝“羞耻感”,知道有些事是上不了台面的。
毛泽东和共产党,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彻底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革命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传统的道德(礼义廉耻)被彻底摧毁,人不再是目的,而纯粹是实现历史目标的手段。因此,“战争肥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必要时是值得提倡的。这种“无所不为”的彻底性,才是其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毛泽东的“战争肥料”思维,蒋介石有吗?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美国新闻(USA News)
老蒋用金圆券和发大水,干肥料
不知道为啥一帮帮的傻子就这么着也为土共叫好
批判的还是不够深刻。毫无底线的同时,还彻头彻尾地欺骗民众、蒙蔽世界。
战时宣传与理想承诺:
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共产党在对内、对外宣传中多次高调宣称要建立“民主、科学、自由”的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延安文艺座谈会、新华日报文章等,都强调反法西斯、反独裁、反不民主制度。在与国民党的政治较量中,中共也反复指责对方“独裁专制”“言论不自由”,把自己塑造成“民主斗士”的形象。
对知识分子承诺:新中国将实行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保护思想多样性。对农民承诺:土地归农民、结束剥削。对工人承诺:工人是国家主人,有工会、罢工、集会自由。
建国后的政策反转:1957年反右运动:原本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知识分子提意见,结果迅速翻转为大规模政治清洗,55万至60多万人被打成右派,失去工作、自由甚至生命。言论与新闻封锁:所有媒体纳入党的统一宣传体系,禁止独立报刊与批评性言论。
农民与工人:农民失去土地(合作化与公社化),成为集体化生产单元的一部分,没有迁徙自由(户口制度)。工人虽被称为“主人”,但工会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罢工被视为政治犯罪。制度特征:一党专政、思想统一、批评即政治风险——这与当初承诺的“自由民主”完全背离。
为什么是欺骗:
承诺与现实的反差:承诺建立民主,却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权;承诺保障言论自由,却在最初十年就通过反右彻底压制。有预谋的策略:从延安时期的内部管控(整风、审查)来看,这种反转并不是偶然,而是政治策略——先用“民主”争取盟友与群众,掌权后清除潜在威胁。
欺骗与谎言? 当时,歌颂 民族,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群众歌曲》中 ...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在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农民,工人都寄托希望于一个 民主,科学与自由的新中国,
但是,事实上呢? 1957年 反右,就让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体会了,没有言论自由。
这是不是欺骗,今天 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了吗?
是,isis比塔利班更猛
但不管怎样,共产党打赢国民党,根本原因还是比国府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光靠抓人当兵是没有战斗力的。共党当时的土改分地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你可以说赢了就翻脸不认帐了,又通过公社给收回去了
1958年5月,“大跃进”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拉开序幕,导致数千万中国人非正常死亡。大讲死人的实用价值:“人要不灭亡那不得了。灭亡有好处,可以做肥料。”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他在八届六中全会说:“人要不灭亡那不得了。 灭亡有好处,可以做肥料。”据《乡村三十年》记载,有地方人死了埋在田里,上面种上庄稼。
毛泽东大跃进时期的一些言论,比如:“大家吃不饱,大家死,不如死一半,让另一半人能吃饱。”“人要不灭亡那不得了。灭亡有好处,可以做肥料。
“战争肥料”
中国古代一直是这样,比如驱使老百姓第一波攻城,蒙古人就这样的,老百姓死光了守城的也差不多耗光了,蒙古军打下城池,把人抓起来进攻下一座城
国军也有记录,说共军驱使老百姓进攻,不给枪只给手榴弹,冲过来把一排排的手榴弹扔进工事。当然进攻的人也基本死光了。不过我是有怀疑的,得有验证,单独的说法难分辨真伪
正确,完全同意
国共内战时期(1946–1949)作战伦理对比表
项目 国民党(KMT) 共产党(CCP)
作战目标定位 以军事据点、防线、交通枢纽为主,侧重城市守备与交通控制 以围困消耗为主,重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断绝补给迫降
对待平民原则 平民多被视作潜在政治支持来源,通常允许撤离或自由出入 平民可被纳入军事计算,为削弱敌军可限制其行动或物资
围困战策略 若粮食不足,多允许平民撤离以减轻守军压力 在长春围困中明确禁止平民出城,利用饥饿迫降守军
典型案例 北平和平解放(1949):允许谈判避免大规模平民伤亡 长春围困(1948):15–30万平民饿死
对待俘虏与战败方 多数情况遣返或收编,部分情况下虐待(尤其地方部队) 大量俘虏转化编入解放军,但也有处决(尤其在“清算”与土改中)
轰炸与火攻 有使用重炮与空袭,可能造成附带平民伤亡(如沈阳空袭) 以地面围困为主,少有空袭,但可能通过切断水粮导致平民死亡
对待国际条约与战争规则 宣称遵守海牙、日内瓦公约(虽执行不严) 不承认当时的国际条约框架,依照革命需要行事
政治宣传中的平民形象 强调保护“无辜百姓”,但常因腐败失职造成民怨 强调平民是“革命群众”,但在必要时可牺牲部分“群众利益”
作战底线意识 存在一定底线(平民死亡不被视作胜利要件) 在特定情况下(如长春)平民死亡被视为可接受的代价
熟食,没有底线的人,就算跟你在同一边,也离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