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者让我们不断反思,就是想让我们变成印度一样的懦夫,让我们不要复仇

wanmeishijie
那么我们儒家怎么看?孔夫子在春秋里强调,“九世之仇犹可复乎?虽百世可也!” 对待欧美日,必然采取公羊之义大复仇的办法。
————-

卢克文

https://mp.weixin.qq.com/s/cLSNBl-GpUPqhZu6ButVlw

人生而无罪


前几天去看了《南京照相馆》,便很想聊聊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不仅让人感动,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啥说这电影在思想上进步呢?新中国成立早期,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以苏联为师,所以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秉承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脸谱化,好人通常光明、豁达、无私、正直,全身没有一处缺点,而坏人通常奸诈、阴险、刻薄、卑鄙,全身没有一处优点。这种人物脸谱化的毛病,在当年实际生活中也处处体现,比如学校开表彰会时,通常把某个老师或学生夸得脱离了人性,仿佛身上有了闪闪发光的神性。而一旦这个人犯错,通告里又把这个人批得毫无人性,坏事做绝,要么一会儿极好、要么一会儿极坏,看起来非常割裂。我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影视形象或者批评表扬设计成这样?因为这明显不符合正常人格,这种模式很容易极端化,特别容易把好人描绘成热爱吃苦、甘于清贫、只懂奉献的清教徒,没有一丝个人欲望,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俄罗斯那个微带病态的东正教宗教文化,是苦寒之地的产物,确实也鼓励“苦难出圣人”,出口到中国后也没做微调,硬生生往我们脑子里塞,搞得中国人相当不适应。我小时候在各种文艺作品里看惯了高大全的形象,常常因为自己内心升起贪念和色念惭愧不已,总觉得自己不是个好人,长大后我才知道,我确实不是个好人,但周围的人也都不是,好像还更糟糕一点。直到快三十岁时,历经世事无数,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人性折射,发现大家都差不多贪财好色,我内心才稍微平衡了一些,要不然老是被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折磨,总觉得自己不配生活在这个凡尘俗世里。目前人到中年,自己又成了公众人物,我便常常叮嘱自己,不要在外面扮演道德君子,就是基于我青少年时期心理痛苦的反省和反弹。所以大家看我平时,一直是宁肯谈AV、绝不扮君子,就是这个原因。苏联对中国的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我在《看不见的问题》这篇文章里,做过一些细节补充,大家可以去读读这篇旧文。而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摆脱苏联的影响,重新选择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老师,便一头扎进欧美日的叙事方式,开始注重影视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说整体上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影视剧里的好人,也会有自私的念头泛起,也会犯错误,坏人也偶尔干一些善事,不再歇斯底里面目狰狞动不动抓狂发癫。回顾这几十年历史,我们必须要认可那时的整体进步性,但也要辨证地看到,意识形态里被人趁机掺了沙子。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向殖民者靠拢,替殖民与侵略辩解。二是中国人突然被原罪化,被描绘成生而有罪,需要不断反思认错才能战战兢兢地做人。殖民者在文化上欺负发展中国家,最著名的是音乐剧《西贡小姐》。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兵,在酒吧跟一个卖身的越南妹搞上了,后来这大兵回到美国,找了个白人结婚,而越南妹怀孕生子,独自带娃生活在贫民窟。这时越南妹原来的未婚夫兼表哥找到了她,想让她继续做自己妻子,这位表哥还是个反抗美国侵略的革命者。但越南妹说自己仍深爱美国大兵,两人争执中,越南妹开枪杀死了未婚夫。越南妹杀人后,跟皮条客逃到曼谷,美国大兵听到消息,带着白人老婆过去找她,见到越南妹后,美国大兵说钱可以给你们母子一点,但我不可能带你们去美国生活,而且我的真爱是白人老婆,越南妹为了让儿子能去美国,最后开枪自杀。《西贡小姐》1989年在伦敦公演4264场,1991年在纽约公演4092场,把白人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热泪盈眶。但从其他国家的视角来看,这是一部讲述黄种人女性无限讨好白人男性、黄种人民族解放者都是极端分子、白男在道德上高高在上、白人负责拯救黄种人、黄种人无比向往白人世界的彻底的殖民主义的歌剧。殖民者为粉饰他们殖民历史的歌剧鼓掌时,被殖民者应当感受到的是切肤之痛,而不是在旁边点头哈腰地附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欧美日向中国文艺界灌输过类似的意识形态,使中国陆续出现过不少欧美白人拯救中国人、中国女性爱上白男不可自拔的影视作品。部分著名作家写近代史时,也一定会出现基督传教士这个角色,并且传教士一定是意志坚定、身家清白、忍辱负重的正面形象,反面衬托出中国人的奸滑短视。献媚欧美日还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人反感的,是不断向中国人灌输原罪论。其实原罪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给欧美日的侵略洗白,为他们的侵略行径打掩护。原罪论最先由欧美世界主导,主张人人都有罪,后来传递到第三世界国家时,被修改成“贫弱国家的国民生来都有罪,罪在他们的文化,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落后,所以国家落后,只有接受基督世界的先进文明,贫弱国家才能获得解救。”这套逻辑用在中国人身上,那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质落后,所以近代中国人才会显得粗鄙、贫穷、愚昧、残忍、呆滞、麻木、人格扭曲、道德崩坏,中国人近代搞出来的反抗传教士、反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都是极愚昧的,只要针对洋人的活动,都是黑暗残忍的,中国人要先反思,反思完,又急需他们用基督文化来解救。关于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我在《沧海横流四百年》这篇文章解释过,就是满清贵族为了长期统治中华,迫使中国近三百年处于“低教育、低生产力”的愚民环境,使全国4亿人识字率不足1%,才被洋人打得丢盔卸甲,罪在满清统治阶层,罪不在中华文明本身。但欧美日文化学者移花接木,将满清统治阶层的错,套在中华文明身上,再豢养一群中国文人,给这些文人高昂稿费和子女读欧美日名校的机会,让他们不断产出反思类文章,不断摁着中国人的头,强迫我们反思。只有让中国人不断反思,中国人才不会反抗,那他们的侵略行径,就不会得到清算。这招对付印度特别有效,英国干掉印度的暴力革命派,推出印度史诗级懦夫甘地,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传播到全国,使英国能以最小的代价不流血退出印度殖民地,并且到现在还能隐性操作原殖民地的文化、经济、教育、金融、法律系统,使伦敦金融城还能维持纸醉金迷的富贵。殖民者让我们不断反思,就是想让我们变成印度一样的懦夫,让我们不要复仇。如果我们主张揭穿殖民者和侵略者的虚伪和残暴,他们就有一套话术来压制我们,说我们搞民粹,说我们煽动民族仇恨,说我们不反思。日本人很快学会了欧美这一套美化侵略与殖民的哲学,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收买一批中国文人,由他们负责不断向中国文艺界灌输这套理论,导致中国人拍抗日电影时,总是会出现替日本人解释的奇怪现象。1980至1990年代,日本人收买中国文人太容易了,那时偷渡东京打工的中国人,在东京工作一个月的报酬,在中国要工作两三年,日本人从手指缝里随便挤一点油水,都够部分中国文艺圈人士拿着报酬,在同行面前炫耀好几年了。比如原《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这种国家大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居然一直是日本人的间谍,这种人拿民族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时,肯定也要给自己找一套理论逻辑说服自己,日本人已经很擅长,用欧美这套美化侵略与殖民的哲学,帮助汉奸进行心理建设。日本人强迫我们反思,我们一指出日本人侵略,只是说说而已,还没动手呢,日本人及他们的走狗,就说我们搞民粹,说我们煽动民族仇恨,破坏中日友好。这套理论长期在中国文娱圈占据主流,至今阴魂不散,中国文艺圈大导演大作家,为了在国际上拿奖,也为了迎合这种欧美日强行制造的道德高地,一旦拍到日本人进行南京大屠杀,总会莫名其妙出现一个反战的日本兵,站出来说日本人其实是反对战争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啥啥啥的。当年日本占领南京,日本人举国欢庆,个个提着灯笼,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上街游行,或者涌向靖国神社庆祝,为远方的日军祈福。1937年12月13日晚上,东京上街游行的人数达到百万,欢庆呐喊声传到皇宫,他们那个鬼天皇听到十分开心,取消原定行程开搞阅兵仪式,表彰侵略功臣,他们那个鬼皇后还亲自编围巾送给这些功臣,以示嘉奖。原子弹下无冤魂,别人杀人放火搞庆祝,我们为什么,还个手还要替杀人放火的人解释?做人很简单的,恩就是恩、怨就是怨,有恩报恩、有怨报怨,咱们复仇也是正大光明地复仇,何必给自己套一堆谈起复仇就有罪的理论?是谁在中国传播这种理论?又是谁在这套理论中受益?英国人用甘地懦化印度,日本人还想向这套理论,懦化中国不成?不过,我也不认为我们要彻底地否定以前的文艺工作者。因为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殊性。比如建国前三十年,我们的文艺作品过于脸谱化,确也有当年的特殊苦衷,因为当时大众受教育程度低,辨别欣赏复杂的事物相对困难,给普通百姓一个简单的视角还易于传播一些。又比如改开后四十年,我们急需从欧美日输入技术与资本,在输入物质产品时必定伴随着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会被污染,但为了大局着想,忍一忍也就算了。历史的长河里充满浊流,一分一厘也要清算,那是算不清的。以前的事情只要不过分,那就随它去吧。只是到了目前,中国已成长为世界唯二的两大强国之一,文艺界实在没必要,再替欧美日美化殖民与侵略。《南京照相馆》的精神内核就很好,在揭露批判日本人的残忍与虚伪时直接锋利,让日本人一边满嘴仁义礼智信,一边干尽凶残歹毒阴暗之事,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替日本致歉的拧巴精神状态,终于看到中国文艺界跨过了那条反思的阴沟,迈向了民族自信的康庄大道。替殖民与侵略辩解,以及将中国人原罪化,这两段黑暗的精神世界,以后将很少出现,最多还有一些欧美日黄金时期的遗老遗少,偶尔出来扮陋弄丑。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原罪,我们生来无罪,只有那些想操控我们思想的人,才时刻念叨着我们有罪。有罪的是侵略过我们的那些禽兽,那些猪狗不如,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奸淫、抢劫的畜生,谁欠下的债,都得一笔一笔还回来。最后,那些替侵略者让我们不断反思的人,你们听好:要反思也不是不可以,那也得等我们好好清算完所有的血债,我们才能慢慢反思。要是连清算都没有,我们哪有资格谈什么反思呢?

此博文来自论坛版块:军事天地(Military)

共 1 条评论

  1. 501
    501

    网络大字报,严重妨碍知识分子蛮拼河殇计划尊畜反华。

    知识分子最恨四大自由。

评论

© 2024newmitbbs.com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